
衡克波(右)站在水田裏向記者打招呼。 全媒體記者陳靖 寒冬臘月,鄉村裏多是一片蕭瑟。但對有心在來年大幹一場的奮鬥者來說,這卻是難得的“厲兵秣馬”之時。 近日,記者來到崇龕鎮臨江村,發現臨近瓊江河的一大片田地上,新翻耕出來的泥土還冒著“熱氣”,幾台挖掘機正在不遠處的水田裏忙碌著,粗壯的機臂上下揮舞,轟隆的馬達聲和濃煙,讓村莊增添了一絲活力。 幾位圍觀的村民介紹,這一片地是老板新近流轉的,比原來基地大了兩倍多。“老板去年種水稻、養螃蟹賺了錢,聽說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繼續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所以正鼓著勁兒幹呢!” “老板在哪兒呢?” “田裏的那幾個年輕人就是呀!” 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兩位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正在田裏忙活著。 “我是稻夢空間農業公司的共同投資人衡克波,旁邊這位也是我們的合夥人。”衡克波停下手中的活兒抬起頭來,為記者介紹道。 “累了一年,別人都在家裏休息著。你們倒好,大冬天跑到水裏去站著,這是何苦嘛?”記者打趣道。 “不抓住這難得的機遇,不加快發展不行呀!”公司法人滕文強從挖掘機那邊走過來說,“真正讓我們下定決心加大投資大幹一場的動力,正是來源於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工作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十九大報告,我是全文聽完,後麵還反複研讀,讓我們感到信心倍增。”滕文強介紹,在報告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部分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經營體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製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都讓我們吃下了繼續搞農業的“定心丸”。 站在淹沒了小腿的水田裏,即使穿著防水褲,說不冷也是假的。衡克波和他的夥伴們,一早就去瓊江中挖水草,運回基地後,立即栽到新整修的水田中,淨化水質,為生態養殖大閘蟹創造良好條件。 幾位年輕人,為了心中共同的夢想,凡事親力親為,讓站在旁邊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老人也豎起了大拇指。 “前一兩個月,鎮裏、村裏都傳達了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們當農民的也很受鼓舞,感覺以後的日子更有奔頭了。”臨江村村民張龍說,往大了說有黨的大政方針支持農村發展,從小處看有這幾個苦幹實幹的年輕人領頭,咱們臨江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在黨的十九大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下,他們的產業一定會發展得紅紅火火,大夥兒的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