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爺孫倆。 “我還在打掃呢,沒想到你們恁個快就來了。快,快,屋裏頭坐。”昨日,記者來到涼風埡幸福苑小區,住5棟11號房的李浩省正樂嗬嗬地打掃屋子的衛生。“現在住進了新家,心情舒暢,連吃飯都覺得更香,好日子有奔頭。” “去年12月,我和兒子搬進這套廉租房。當時就一個感覺——滿意,相當滿意!”今年54歲的李浩省,一頭黑發,看著很精神。采訪中,他時常把“滿意”掛在嘴上,感受得到他內心的喜悅。 “你看嘛,地磚鋪得亮亮堂堂,牆刷得雪白,蹲便器、洗手盆、灶台、油煙機都裝好了,水電、天然氣管道通到家,政府什麼都給你想到了,哪兒都省心。”李浩省笑著帶記者在屋裏參觀了一圈。 “最滿意的還是租價,每月隻需繳納49.9元的房租。要是自己到中介租,這樣的房子最起碼得好幾百一月。”李浩省告訴記者,自己是傷殘軍人,以前一直住著刮風漏風、下雨漏雨的老房子,日子過得心驚膽顫。 “2017年底,社區居委會通知我可以申請廉租房的時候,我和兒子歡喜得不得了。天天等天天盼,搖號一結束我就來看房子。當時屋裏裝修了一大半,牆也刷過了。看到第一眼,我心裏就跟這房子一樣,亮堂堂的。”李浩省說,“搬進新房1個多月了,眼看春節要到了,我就特地把屋子打掃打掃,幹幹淨淨、亮亮堂堂,過個安心年。” 和李浩省一樣,住在同一個小區的肖紅軍也是廉租房政策的受益者。肖紅軍曾患有腦梗,屬於因病致貧的低保戶,家中現有5口人,兒子媳婦常年外出打工,肖紅軍和老伴帶著自己兩歲半的孫子,住在廉租房內。 “當時我們就買了點鋪蓋棉絮,帶起鍋碗瓢盆就搬進來住了。的確很方便,水電氣啥子都是通了的。你看嘛,這裏頭的設施也比較好,尤其是小區裏還有健身器材、運動球場,功能設施很齊備,大家高興得很。” “這裏是鍛煉的運動場,對麵是拆遷安置樓,大門方向是3000多元/㎡的商品房,出小區就是公交站,五分鍾就能到菜市場……”“當時和我們一起搬新家的有20多戶人,以前的老鄰居也搖到我們這個小區,都說小區環境巴適得很喲。”采訪結束,肖紅軍執意要送記者到小區門口。一路上,肖紅軍不停地向記者介紹,聽得出他內心的滿足和自豪。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已經或即將體驗李浩省和肖紅軍的安居生活。2008年以來,幸福苑小區、鍋鋪灣、東聖街、東門口、西門口等一個個保障性住房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這些房子不僅地段好、配套全,而且建設標準高,生活舒適度佳,哪一點都不輸給周圍的商品房。 2015年初,我區首次以公開搖號方式向住房困難家庭分配廉租房。去年11月,第五批700餘套廉租房也通過公開搖號分配給需要的困難群眾。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安排入住3051戶,保障約5328人,確保了困難群眾“住有所居”,讓困難群眾圓了新房夢。(本報記者王鵬)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