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蔬菜基地護岸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潼南航電樞紐工程蓄水發電。 開欄的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製改革到全麵深化改革,改革開放的進程波瀾壯闊,成果豐碩,成就非凡。40年眾誌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40年來,潼南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用雙手書寫了發展的壯麗史詩。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本報從今日起開辟“40年40人40事”專欄,全方位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方麵取得的輝煌成就。敬請關注。 40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伴隨著潼南水利發展的始終;改革開放,成就了潼南水利的跨越式發展。點點滴滴的曆史見證,彙成涓涓細流,貫穿了潼南水利發展的曆程。 平安水利 改革開放40年,潼南連續防禦和戰勝了1981年、1998年、2013年特大暴雨洪災和2006年的特大幹旱。尤其是2006年,全區軍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旱鬥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最大限度降低了旱災損失;在抗禦2013年瓊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鬥爭中,全區上下緊急動員,組織和調動各級黨員幹部2.5萬人,組織衝鋒舟68艘,緊急轉移受災群眾12萬餘人,解救受困群眾4400多人,設立災民安置點17個,無1人死亡,妥善解決了2萬多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 “改革開放40年,潼南水利經曆了跨越式發展,水利投資規模大、建設項目多、發展速度快、工程效益好、群眾受益多,極大地改善了全區水利基礎設施狀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區水務局局長陳世權介紹說,僅近五年,我區先後建成投用三塊石堤防、蔬菜基地護岸一二期、大佛寺堤防及延伸段、2條防汛搶險通道、7處中小河流治理、7處場鎮堤防,大佛壩堤防即將建成,5個重點鎮街防洪標準基本達標。完成山洪災害、水文水情、水庫安全的標準體係建設,形成預測、預報、監控、管理為一體的自動化體係,建成簡易雨量站250餘處、自動雨量站118處、自動水位站90處、水文測量站7座、預警廣播站75處、視頻監測站79處、中心預警平台3個。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73座,實現病險水庫整治銷號,消除了水庫下遊14.2萬人的安全隱患。完成青雲灌區、紅岩嘴灌區、瓦漩坨灌區續建配套改造,整治山坪塘5166口,建成節水灌溉麵積13.1萬畝。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製度,建成13個飲用水源地水生態涵養項目,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7年6月27日,我區水利建設史上標準最高、一次性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涪江潼南航電樞紐工程正式蓄水發電,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擴大城市框架、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濱江城市、提高市民宜居幸福指數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我區還投入449萬元,新建成7座防洪救生高台,每座建築麵積約450平方米,可承載300至500人應急避險;投入1924萬元,建成臥佛、雙江、寶龍、玉溪4個鎮抗旱應急引調提水工程,有效提升了項目區抗旱水源保障能力。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成效,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潼南水利事業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曆程,見證了改革發展中潼南水利事業所取得的每一步曆史性的跨越。 民生水利 陳世權介紹,潼南農村水利始終圍繞改善民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從加強河網水係建設、突出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到今天集農田水利、灌區建設與管理、農村飲水安全、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製度改革、基層水利服務體係建設等多項內容於一體。 據悉,40年來,潼南建成有效灌溉麵積38.52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麵積13.1萬畝),占耕地總麵積的27.7%,為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通過封育保護、預防監督和綜合治理,全區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7條,治理水土流失麵積98平方公裏;水土保持預防監督有效開展,“破壞大於治理”的局麵得到扭轉,保護了原本脆弱的水生態環境。 由於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和生產生活水源汙染等多種因素,部分群眾存在飲水困難、飲水不安全問題。為此,我區在改革發展中始終把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列入水利“惠民工程”的首位。僅2005年以來,全區新建各類供水工程2.86萬餘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95處(場鎮水廠27座,村級水廠18座,小集中供水工程50處),實現了飲水安全全覆蓋。 區水務局副局長曾燮輝介紹,為解決8萬居民和6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總投資達6.55億元的大石橋水庫於2015年12月28日動工開建。水庫建成後將是潼南曆史上最大的中型骨幹水利工程。 據了解,大石橋水庫是一座具有農業灌溉、城區應急水源、場鎮供水及農村人畜飲水等綜合效益的中型骨幹水利工程。水庫位於桂林街道高何村,距城區4公裏。水庫總庫容1413萬立方,總灌溉麵4.24萬畝,能解決場鎮4.55萬人、農村3.56萬人和6.58萬頭牲畜的用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509萬立方。建成後將徹底解決大石橋片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區域性水資源嚴重不足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等問題。 和諧水利 改革開放40年,潼南水利大力推進行業改革和創新,積極探索在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水利發展的新模式、新體製、新政策,實現了水利投入從依靠上級投入、農民籌勞籌資到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市場化融資和受益群眾籌勞籌資為補充的新體製轉變,實現了水利投入的持續增長,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的政府保障製度,探索了水資源有償使用製度改革等,為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製度支持。 近年來,潼南水利人圍繞區委、區政府四個“做大做強”發展目標,堅持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水問題,作為新時期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完善與四個“做大做強”相適應的規劃體係。區水務局堅持以項目爭資金,以資金求發展的思路,重點編製了《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長期供水規劃》《水資源配置規劃》《河道岸線規劃》《城區防洪規劃》等等一大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利建設規劃,開展了骨幹水源、城鎮堤防、河流治理、飲水安全、農田灌溉、水土保持、移民後扶、水生態涵養等100餘項項目科研和設計工作,實現了與國家投資政策的對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十二五”以來,爭取市級及以上水利資金30億元,其中2017年超過5.6億元,為曆年之最。 潮平岸闊,風正帆懸。水利事業的發展映照出我區改革發展的光輝。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潮頭,我區將繼續以全麵深化水利改革為動力,以提升水利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中心,以加大水利建設投入力度為支撐,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為1583平方公裏的潼南大地繪就出一幅“江河安瀾、供水安全、河河健康、山川秀美、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美好畫麵。(全媒體記者 李 揚 唐苠涵)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