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桂林街道雙壩社區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滿壩的蔬菜大棚,五顏六色的蔬菜,構成了一幅“山河壯麗美”的圖畫。勤勞的雙壩人,通過種菜發家致富。該社區黨委書記朱席武告訴記者: “十萬不算富 百萬才起步”  朱席武(左三)向村民傳授蔬菜種植技術。 
潼南蘿卜價高不愁銷。全媒體記者李雲喜攝 這裏,有一彎清河蜿蜒而過,垂釣河畔,水流潺潺,清風拂麵。 這裏,風景幽靜,清新自然,有摘不完的果蔬,有看不盡的風光。 這裏,就是桂林街道雙壩社區。放眼望去,萬畝蔬菜瓜果新鮮欲滴,連排農家小院炊煙嫋嫋。“天地淺翠更如畫,人在畫中已微醺”,這句美妙的詩句仿佛就是雙壩社區的真實寫照。 300多戶居民收入超百萬 近日,記者來到桂林街道雙壩社區,看到菜地裏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農民們三五個一組,正忙著采摘青椒。即使頂著烈日,被曬得黝黑的臉上也依然滿臉笑容。“我們是隔壁村的,在農忙時過來打打工。”李大姐熟練地左手拿背筐,右手摘青椒,一邊摘一邊說,在雙壩社區打工,能拿到80元錢一天。反正在家閑著沒事,做點農活還能掙錢。 很快,一片青椒就被采摘完了,幾個農民的背筐裏也裝得滿滿的。在不遠處,幾輛三輪貨車緩緩駛來,他們要將剛采摘的青椒打包運走。“雙壩現有人口8113人,2666戶,人均耕地0.8畝,蔬菜複種麵積2萬多畝。”雙壩社區黨委書記朱席武無比自豪地說,我們生產的蔬菜,不僅遠銷北上廣深等10多個省市,而且已經走出國門,銷到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了。 在雙壩社區,除了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之外,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公路兩旁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樓房。記者看到,這裏的樓房都是獨門獨院,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打掃得幹幹淨淨,種植的各種綠色植物長得茁壯、茂盛。“我們雙壩社區的居民,個個都有這樣的樓房。家裏什麼都有,比住在城裏還舒服。現在每年掙10多萬元不成問題,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居民張大爺笑嗬嗬地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雙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茅草房到樓房,從沒車到有車,全社區人均收入每年都在遞增。”朱席武告訴記者,2017年,社區存款達到1.4億元,比起以前翻了幾十倍。 10萬元不算富,100萬元才起步。如今,在雙壩社區,60%的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其中300多戶超過100萬元。居民家家有存款,戶戶有樓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潼南綠”綠滿神州 朱席武是土生土長的雙壩人,也是雙壩改革開放40年來,從貧窮到富裕的見證者。朱席武從1996年開始擔任村(社區)幹部至今,一直帶領著村民種植蔬菜,發家致富。“以前,我們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爛衣裳,村民吃了上頓沒下頓。”朱席武指著眼前這條筆直的公路介紹說,以前這裏就是一條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腳就容易陷進去。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雙壩農民種起了蔬菜。那時候種植技術比較差,種植的品種也比較單一,導致雙壩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直到1995年,時任重慶市副市長的周建中到雙壩視察後,認為雙壩是打造重慶大菜園和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的最佳選擇地。”朱席武回憶說,當年,重慶開始實施“菜籃子”工程,當時潼南縣桂林鎮就成立了“蔬菜辦公室”,由市財政撥款240萬元,進行田間便道和水利設施建設。由此,拉開了雙壩蔬菜基地建設和產業調整的序幕。 要進行產業化、科學化、標準化生產,形成消費者放心、滿意的綠色食品和品牌效應,必須經曆從思想觀念到生產經營方式的革命和提升。推進蔬菜產業化,得一步一個腳印。雙壩結合實際,製定了一係列措施。 首先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雙壩通過市、縣農辦、科委、蔬菜協會、農業科研機構等,先後引進了本市及市外、國外上百個蔬菜優良品種。近年來,雙壩人創新發展了很多符合本地實際又立竿見影的種植方式。“大棚種植保溫防寒,不但縮短了育苗期和成熟期,大幅度提高了複種指數和產量,提前上市還能賣出好價錢。”朱席武笑著說,雙壩的耕地麵積6836畝,為提高產量,我們增加複種指數,每個品種的蔬菜都達到了3季。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基礎。國家財政撥款上千萬元,修建了通達田間的水泥機耕道,農用車可以開到田邊地角和每個院落;安裝了路燈,進行了農網改造和農房風貌改造,雙壩麵貌煥然一新。 為提高農戶素質,當時的蔬菜辦、農委、科委等部門先後舉辦了多期培訓班,傳授蔬菜種植、管理、營銷知識技能,培訓了一大批種菜能手、致富能人和農產品經紀人,使蔬菜產業的發展有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2008年,首屆中國西部蔬菜采購會在雙壩舉辦,讓我們潼南的蔬菜產業橫空出世享譽巴蜀乃至全國。”朱席武自豪地說,自2008年起,雙壩的蔬菜徹底打通了市場,不但占有重慶主城區鮮菜市場25%的份額,而且遠銷到了北京、吉林、山東等地,讓“潼南綠”綠滿神州。 改革開放以來,雙壩人不斷探索農村改革、農業發展、農民富裕的科學發展之路。從最初的石子路到如今的水泥路;從隻能承載5噸重的貨車到如今能承載27噸重的貨車;從種植白菜、胡蘿卜到如今上百種蔬菜品種,雙壩人的勤勞和努力,最終實現了跨越和騰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麵臨的新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未來,我們將在繼續發展農業的同時,增加加工業和旅遊業,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朱席武信誓旦旦地說。 改革開放40年來,雙壩人彈奏出了精彩、輝煌的樂章,縱橫交錯的田間水泥便道,別具一格的座座樓房,滿壩的蔬菜大棚,五顏六色的蔬菜,構成了一幅“山河壯麗美”的圖畫。相信勤勞樸實的雙壩人,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將進一步改善,生活越來越舒心。(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