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青術 □ 本報記者 滿雪 眼睛是人體非常嬌嫩的部位,它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到外界微生物和粉塵等汙染,因此位於眼球表麵的結膜容易發生炎症。那麼,受感染而出現的眼睛紅腫、柳絮紛飛時節的眼睛發癢、眼睛出現過多的黏性分泌物,這些都是結膜炎的表現嗎? 不以“紅眼病”以偏概全 “醫學上的炎症是個範疇較大的概念,物理、化學、生物等刺激都有可能引起炎症,這些刺激作用於人體,使人體產生了免疫反應,就叫作炎症。眼睛也是如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苗恒介紹道,炎症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免疫反應,對於眼睛來說,光照、煙霧、粉塵等物理刺激,消毒劑等化學刺激,細菌、病毒等生物刺激都會導致眼科炎症的發生。其中,“紅眼病”(即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就是比較典型的生物刺激引起的眼病。 過去受我國公共衛生發展水平的影響,在一定的曆史時期裏,感染性眼病曾經較為多發,使得在部分老百姓意識中,“紅眼病”一度成為眼科炎症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一般現在治療的眼病分為兩大類,感染類和非感染類。”苗恒介紹道,感染性眼病包括“紅眼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受空氣傳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這類炎症全年有初春和初冬兩個發病高峰。非感染性眼病中的一大類是過敏性眼病。其中一個是5月份的過敏高發季出現的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另一個是7月~9月容易出現的春季卡他性結膜炎(雖名為“春季卡他性結膜炎”,但實際發生於夏秋季,與氣溫有關)。隨著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的改善,現在感染性疾病越來越少,以過敏性眼病為主要表現的非感染性眼病越來越多。 “部分群眾,尤其是老年人,將結膜炎等同於‘紅眼病’,使用消炎藥治療,而又將消炎藥等同於抗菌藥。這是對疾病認識上的誤區。”苗恒提醒,細菌、病毒等感染屬於感染性疾病,而有些結膜炎可能是屬於非感染性眼病的過敏性結膜炎,治療時就應該使用抗過敏藥。病因不同,治療思路不同,因此,疾病定性很重要。 自查診斷有“三問” 眼部炎症的發生,除與人本身因素有關外(如過敏性疾病),還與生活工作方式、外界環境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幹眼症。“幹眼症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幾年前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北京地區幹眼症的發病率是40%~70%。幹眼症的發病率增多與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有很大關係。”苗恒指出,眼表的淚膜可以起到清潔和滋潤作用,一旦眼表缺少水分,就會處於一種“易激惹”狀態,此時眼睛對理化因素會有超過正常的反應,門診上常見的由化學、物理刺激所導致的炎症發生的前提就是幹眼症。 當眼睛出現程度較為輕淺的不適時,除了馬上就醫外,有些患者還會自行前往藥店購買非處方眼藥水。苗恒指出:“現在市麵上可自行購買的眼藥水種類繁多,非專業人士自行購買藥物會感到難以選擇。建議第一次發病時最好先去醫院就診,對疾病先定性,再對症用藥。這樣即使之後自行買藥,也可以有目的地購藥。” “從疾病發生率上來看,在門診上最常見的三種情況是,‘紅眼病’、過敏性眼病和幹眼症。”苗恒建議,如果在某些情況下,確實需要自行購藥,可以對照這三種情況做一下“三問”來自查定性。 第一問,眼紅不紅。這就是判斷有沒有炎症,因為紅、腫、熱、痛是炎症的表現。第二問,有沒有分泌物。如果有的話是什麼樣的分泌物。如果分泌物特別多,糊眼睛,眼睛還發紅,那可能是細菌、病毒等感染性的炎症,這時最好到醫院就診;如果眼睛紅,有分泌物但量不多,早起感覺眼睛黏糊糊的不幹淨,這種情況最有可能是幹眼症,宜用人工淚液。第三問,眼睛癢不癢。癢是過敏最突出的特征。眼睛紅,有分泌物,發癢,有可能是得了過敏性眼病。 消炎藥不等於抗菌藥 一旦出現了炎症,人們通常的反應是使用“消炎藥”。苗恒指出:“所謂‘消炎藥’其實是老百姓對抗菌藥的俗稱。‘消炎藥’從廣義層麵上解釋,隻要是能夠抑製炎症反應的都是消炎藥,但是由於原因不一樣,針對不同原因的‘消炎藥’的成分是不同的。” 苗恒說道:“現在很多老人在門診就診時,會問這樣一些問題:是不是發炎了?是不是該開點消炎藥?一提消炎藥就要開抗菌藥,但實際上完全是兩回事兒。”針對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炎症,要用抗感染藥(包括抗菌藥、抗病毒藥等)。而由物理或化學因素引起的炎症就不能使用抗感染藥。比如過敏性結膜炎處方應使用抗過敏藥。 “眼科用藥一般是使用眼藥水,除此之外,理療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理療的治療方法可以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減輕症狀,還可以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苗恒強調,比如對於幹眼症,可以將坐姿略調高,屏幕放低,雙眼下視,瞼裂麵積較小,減少淚液的蒸發;同時可以使用加濕器,盡量提高環境的濕度,減少淚液的蒸發;此外,也可使用熱敷的方法,加速血液循環,增加淚液分泌。做到水分的“開源節流”,可以避免出現促發非感染性眼科炎症的“易激惹”狀態。 【采編 鄭強】原標題:認清結膜炎“真麵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