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壩鎮天印村農民新村。 
太安鎮罐壩村。
走在太安鎮罐壩村的鄉間,一排排色調統一、樣式新穎的“鄉間別墅”群齊刷刷矗立在道路兩邊,就像等待檢閱的士兵。回望40年,農村住房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混凝土的框架結構,住房的變化見證了一段農村改革的曆史,書寫了新時代農村居民的幸福生活。連日來,記者走進鄉村采訪了幾位土生土長的潼南人,聽他們講述這些年潼南農村住房的變遷史。
七十年代土坯和石頭是蓋房主材料 下半截是石頭,上半截是土坯,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住房的真實寫照。1964年,家住五桂鎮長嶺社區的張素華老人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現在想起來仍然讓她興奮不已。“結婚的時候跟自己的公公婆婆住在一個房子裏,直到兩年後才有了自己的房子。”張素華告訴記者,當時蓋房子的材料大部分都是自己弄的,僅瓦片和抹牆的石灰是買的,就這樣,脫坯、打石頭,他們一家人忙活了大半年才蓋起了3間小土房。 對於當時蓋房的情景,張素華老人還是記憶猶新。“脫坯是一個力氣活,3間小房的土坯,壯勞力得幹上三五天才能幹完。”張素華老人所說的脫坯,就是將泥土用水攪拌均勻,然後用鐵鍁一鍁一鍁鏟到一個用木頭製成的方框內,然後拿走方框,土坯就成形了,經過三五天風幹以後就可以用來當做蓋房的材料。張素華老人告訴記者,有時候為了讓土坯結實一些,還會往裏麵放一些麥稈之類的東西,也有的地方蓋房子會用兩層木板夾起來,往裏麵放和好的泥土,然後使勁敲打,這稱為打坯。
除了土坯,當時蓋房子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石頭,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蓋房子用石頭都是親自到山上打出來的。蓋好了房子為了防雨淋,牆外麵的土坯上要簡單抹上一層白灰。
八九十年代用磚修大間房屋成為主流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建房拋棄了土坯,磚和石頭成為建房必要的材料。1985年張素華的兒子李成德有了自己的房子,這個房子總共花了2000多元。據李成德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蓋房子基本上都是用石頭,磚頭當時已經有了,但是價格相對較高所以使用得比較少。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大家蓋房開始大量使用磚了,也有不少人開始使用水泥抹牆。 “那個年代流行蓋四間大瓦房,房屋設計也比以前進步了很多。”李成德說,當時建房子都要求大門大窗,這樣房屋裏光線就比較充足,而那時候的一間房要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大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居民建房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在正房左邊或右邊,建一個廚房,用來做飯或存放東西。那時候甚至有姑娘要嫁人都要先問問男方家有沒有廚房。
李成德告訴記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到2000年的這些年中,不少先富裕起來的村民先後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紅磚牆的大瓦房。2005年,他家將老房子翻新,蓋起了兩層的小樓房,並開了一家小超市,真正做到了“一步到位”。 “從破舊土坯房變身小洋樓,住房從單純居住向享受轉變,張素華逢人便說——如今這日子越過越幸福!”
二十一世紀對居住舒適要求越來越高
走在農村的路上,記者感觸最深的就是,現在的房子越修越高,窗戶也越來越大,不少農戶蓋起了兩三層小樓,農村居民對住房的追求已經從簡單的住,慢慢變成了享受。從事建築行業十幾年的劉建平對此感觸很深,他告訴記者,大約從2002年開始,潼南農村又掀起了農房改造的新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建起了小樓房,裝修也更加講究。 劉建平告訴記者,他的建築隊原來都是到外麵找活幹,現在基本上都是在自己鎮上幹,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建新房,現在農村住房除了外表的變化,內部裝修也成為農村人追求的時尚。
記者在上和鎮團山村村民劉德華家中看到,他家裝修很精致,家電更是琳琅滿目,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一應俱全。劉德華告訴記者,他去年花了4萬多元進行裝修,並花了2萬多元購置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空調等家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居住是否舒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劉德華說。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