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向聯合,橫向促進,推動醫療服務一體化發展
今年2月上旬,寶龍鎮嚴寨村村民李淑玉突發急性闌尾炎,被緊急送往古溪鎮中心衛生院,由於醫治及時,她不久後就康複出院。事後,李淑玉感慨,“在原來的印象中,像這種急性疾病,需要到潼南中醫院或者區人民醫院去治療,現在古溪醫院也能幫我治好,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興,節省了一大筆費用不說,還省去了很多病痛。”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經營管理混亂等問題,為讓群眾能夠就近就醫,實現分級診療,我們深入推進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改革動力,以集團化管理推動醫療衛生一體化發展。”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根據區委、區政府安排部署,我區縱向組建了兩大醫共體。以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為“龍頭”,全區22個鎮鄉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包括相應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分為二院,分別組建兩大醫共體。兩大醫共體成立後,由牽頭醫院抓總,統籌醫療衛生資源,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更好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兩大醫共體成立後,會不會出現吃大鍋飯或等靠要現象呢?麵對記者的疑惑,該負責人介紹,醫共體成立後,區衛生健康委先後印發了醫療集團設施設備采購管理辦法、醫療集團基本建設管理辦法、醫聯體醫護質量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11個,確保集團運行有章可循,確保充分放權,監督到位;指導醫療集團出台了集團章程、黨風廉政、幹部任免等31個細則,促使集團內部管理規範。醫共體之間通過年終綜合目標考核競爭促進,醫共體內部分院之間分層次分類別通過業務指標評比促進,以“競爭評比,保障托底”的方式推動醫療服務水平整體促進、整體發展、整體提升,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為充分調動積極性,我區進一步明確了區衛生健康委、醫共體牽頭醫院及分院之間的權責利,區衛生健康委從直接管理醫療衛生機構轉為行業監管,履行監督、指導、考核職能。同時,進一步簡政放權,賦予醫共體更多的管理權限,醫共體內的黨建、行政、業務等均由醫共體牽頭醫院統一管理並承擔相應責任,做到權責利相統一;明確兩家醫共體直屬區委、區政府管理,醫共體內的有關事項,醫共體牽頭單位可以直接向區委、區政府請示,可以直接向相關區直部門行文。“通過縱向聯合、橫向促進的改革,並對醫共體放權賦權,建立科學決策機製,保證牽頭醫院的主導權和分院的參與權,推動醫療服務一體化發展,目前,醫務人員的幹事創業積極性都非常高。”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
破除“轉得出接不住”的技術障礙,以“三化”促進“醫通”
4月22日,玉溪鎮青石村村民陳勤珍乘坐區人民醫院的救護車輛下轉到玉溪鎮中心衛生院接收康複治療,十天前,陳勤珍因為腎髒疼痛加劇,由玉溪鎮中心衛生院轉入區人民醫院接收治療。“轉到醫院後,隻經過了簡單的檢查,醫生就給我拿出了治療方案,比我想象中快多了。”陳勤珍說。為何如此之快就能全麵掌握患者的病情?陳勤珍的主治醫生告訴記者,醫共體改革後,醫院之間實現了信息化互通,在醫共體內體能夠實時共享患者的病例和健康檔案。
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在探索推進醫共體改革中,我區緊抓“醫通、人通、財通”建設試點契機,通過精準化幫扶、信息化互通、同質化運行,實現了“醫通”。她表示,依托衛生信息平台加快智慧醫療建設,牽頭醫院與分院實現電子病曆、健康檔案互聯互通,醫院和患者能夠實時共享查詢在醫共體內的就診信息。信息平台能夠準確地監控患者的診療狀態,根據患者的病程、用藥、手術、入院日期等治療情況,結合醫共體統一製定實施的轉診標準,判定患者繼續在牽頭醫院治療還是下轉康複治療。建立遠程影像中心後,患者在分院也能夠直接得到牽頭醫院醫生的診療服務。改革以來,分院上傳影像超過500張,牽頭醫院會診達200餘次。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進醫通,實現醫院之間的同質化運行,我區還成立10個質控中心,指導所有分院按同一標準統一控製醫療質量。牽頭醫院住院患者在康複期下轉分院後,保證可以享受到牽頭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分院認同牽頭醫院的檢驗檢查報告,避免轉診患者重複檢查。統一采購、配送重病患者康複期的藥品和慢病患者治療藥品,牽頭醫院、分院同步配備,保證上下轉診有藥可用。據統計,截止目前,我區區域內雙向轉診已近2000人次,較之以前增長了40%以上。
同時,牽頭醫院根據分院的具體情況,每年在分院選擇有潛力的科室、病種服務量大的科室,簽訂協議,確定新增服務項目、服務量增幅等幫扶目標,下派中級職稱以上醫護人員定向幫扶,或做大做強原有科室,或開設新的服務項目等,不斷提升分院服務水平,保證分院有足夠能力承接分級診療下轉病人的治療。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僅2018年,各牽頭單位下派支醫46人、上掛實習鍛煉32人,開展講座、培訓105次,培訓基層醫務人員2876人次;統籌招聘21人,中、高級職稱新增91人,有效發揮了牽頭醫院的技術輻射作用情況,達到了精準化幫扶效果。
破除“下不去留不住”的人才壁壘,以“三突破”促進“人通”
上個月,在鎮街衛生院工作的熊靜,拿到了自己的200元基層工作津貼補助,她開心的告訴記者,醫共體改革後,在鎮街工作的醫護人員,每月有200-300元不等的補助,以她為例,一年下來就有2400元,算得上一筆不菲的收入。
一直以來,基層醫院留不住人、城區醫院醫務人員下不去基層,鄉鎮衛生的醫護人員想去中心衛生院、中心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想去城區大醫院的現象是普遍存在,人才流通的壁壘,直接造成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降低醫療服務水平。
為此,我區在醫共體改革中,將如何實現“人通”作為了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們首先在引人用人上求突破,計劃有序推出以下措施,即:將分院多餘編由醫共體理事會統一管理使用,在分院職稱結構不改變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動,但不得並入牽頭醫院編製內,同時,對分院或緊缺崗位所需人才,隻要具備專業資格,適當降低學曆予以招聘,出台《潼南區醫療衛生專業人才引進辦法》,每年落實200萬元兌現醫療衛生專業人才優惠政策。”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打通引人用人的“活關節”後,我們還將突破管理權限,把所有分院黨員的組織關係,由屬地鎮街劃轉醫共體牽頭醫院黨委直接管理,既強化行業黨的領導,也便於人才的高效使用,各分院院長、副院長調整、任免,牽頭醫院黨委可以直接決策;在保證基層醫務人員總量持續增加的前提下,牽頭醫院黨委可以直接調動分院人員,既防止分院人員流失,也便於牽頭醫院根據均衡發展需要靈活調配醫共體內的醫務人員。據統計,僅2018年,醫共體牽頭醫院根據分院的業績考核、專科建設需求,就免去兩名院長職務,為5個分院的科室建設調動配置20名醫務人員。
同時,突破原有激勵獎懲機製,實行基層工作津貼補助,凡是到分院工作的醫務人員,均按屬地遠近給予200—300元/月補助。牽頭醫院到分院幫扶的醫務人員,原績效待遇等不變,同時享受分院工作量補助、職級晉升等待遇,切實解決無人願意下基層的問題;分院醫務人員上掛鍛煉,原績效待遇等不變,同時按短期培訓的規定予以補助,激勵分院人員主動提升服務能力。並要求新引進的專科人員5年之內必須完成學曆提升並取得執業資格,本科學曆人員3年內必須取得執業資格,對取得相關學曆和資格的人員給予獎勵;未按期完成的,按要求給予降低績效、待崗等處罰。去年,分院28人完成學曆提升、22人取得更高一級執業資格,完成率96%,處罰2人。
破除“收不攏放不開”的資金瓶頸,以“三集中三共同”促進“財通”
“今年,我院計劃以醫院宿舍樓為基礎,升級改造康養服務中心,房屋建築麵積2201平方米,增加無障礙設施、健康娛樂設施、綠化景觀等配套設施,計劃設施養老床位72張,VIP房間6間,並在醫院綜合樓四樓成立養老科,設置醫療病床30張,讓醫養結合試點項目,在古溪中心衛生院開花結果。”說起醫養結合試點項目的發展規劃,古溪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張少雲雄心勃勃。對於大多數醫院都擔心的資金問題,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確定為醫養結合試點醫院後,醫共體會從全區範圍內統籌資金支持我們,有信心把事幹成幹好幹出特色。”
張少雲口中的“從全區範圍內統籌資金”,正式本次醫共體改革中的“財通”。醫共體“三通”改革推進以來,我區破除“收不攏放不開”的資金瓶頸,以“三集中三共同”促進“財通”。實行資金集中管理,共同發展。一方麵建立“資金池”。從各分院的事業基金中提取10%,從2018年及以後年度醫療業務收入中提取5%建立發展基金,由醫供體理事會統一管理。“資金池”資金統籌用於各分院的基礎建設、設施設備采購、保障薄弱分院運行等,促進各分院均衡發展。同時要求受助分院發展起來後應逐年償還本金,既防止“多勞多提、坐享其成”弊端,也有利於做大發展基金。目前,已從“資金池”中劃撥230餘萬元,支持龍形分院購買X光機、古溪分院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桂林分院搬遷裝修等。另一麵實行結餘資金績效獎勵。允許牽頭醫院按最高將結餘的85%用於職工獎勵;允許各分院最高將結餘的70%用於職工獎勵;允許在績效工資總額內設立加班、值班、夜班、學科建設、突出貢獻獎勵補助,充分體現醫療衛生行業特點,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為突破資金瓶頸,我們實行財務集中核算,共同支配,調整財政管理體製,將醫共體調整為一級預算單位,區政府對所有分院按照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額保障,按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績效管理。各分院財務由醫共體牽頭醫院集中核算,對分院實施全麵預算管理。當分院有關經費不足時,可以在醫共體內相互調劑。當醫療設施設備出現供需矛盾時,分院之間可以統一調配使用,避免資產閑置。”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為引導醫共體成員單位變“要我控費”為“我要控費”轉變,我區對醫保進行集中調劑,共同分擔,改革醫保基金對醫共體的支付方式,發揮醫保基金的導向作用。醫共體內實行“總額預付、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攤”,醫保總額在醫共體內可根據各成員單位的報銷情況進行相互調劑,保證患者的正常報銷。醫共體內當年結餘的醫保總額直接由醫共體留用,保證醫保資金“不崩盤”、每年有結餘。據統計,2018年,全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次均門診費用約160元,住院次均費用約3670元,是渝西片區最低的,分別相當於平均水平的77%、69%。
實施醫共體“三通”建設改革以來,我區積極在“調體製、破堵點、謀創新”等方麵下功夫、求突破,打破了原來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獨立設置、各自為政的舊體製,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構建形成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的共同體,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說,“通過‘縱橫’聯動,實現‘醫通、人通、財通’,有效破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推進,讓群眾享受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對醫療方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在發展中補齊醫療短板,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近年來,我區緊抓醫共體“醫通、人通、財通”建設試點契機,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配備較低、專業人員匱乏、發展資金不足、經營管理混亂、服務能力弱等問題,縱向組建兩大醫共體,形成“縱向聯合、橫向促進”的發展模式,有力提升醫療服務整體水平,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在為群眾提供更便利、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方麵取得積極成效。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