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居民種植中藥材出謀劃策(資料圖片) 一年之際在於春,春意盎然萬物興。走進壽橋鎮碉樓社區,一條條鄉村路四通八達,一戶戶農家小院窗明幾淨,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一塊塊田地迸發活力……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盡情地鋪展。 “現在我們社區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腰包鼓起來了,生活好起來了……有這樣的成績,得益於我們社區有一位‘好當家’。”談起社區近年來的變化,居民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為“當家人”點讚。 居民口中的“當家人”就是壽橋鎮碉樓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恒剛。今年58歲,潼南區人大代表,曾獲得過“重慶市優秀黨員”。 近年來,陳恒剛帶領社區兩委以黨建為統領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帶領幹部群眾大力發展水產、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進基層治理,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牽住產業“牛鼻子” 帶領居民共致富 “孫啟倫入了4股,分紅400元。”“劉文茹種了黃精2.3畝,發放補貼920元。”……分紅現場,村民們有序排隊、簽字、按手印、領取分紅款,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近日,壽橋鎮碉樓社區居委會裏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居民們早早趕到居委會圍坐在一起,等待著一年中最激動人心的分紅大會。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幹部。”身為社區黨支部書記的陳恒剛深知,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隻有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才能富起來。 一直以來,壽橋鎮主導以小龍蝦養殖為居民的產業,擔任社區書記後,陳恒剛也不甘落於人後。於是他東拚西湊租了5畝地,自己張羅著進了一批蝦苗,開始在自家租的地裏搞起了“實驗”。陳恒剛深知,隻有自己成功了,居民才會沒有後顧之憂地跟著一起幹。第一年他投放的蝦苗因為技術不過關,外加天氣因素全部死了,賠得血本無歸,致富不是靠一朝一夕,小龍蝦養殖給他上了深刻的一課。但他沒有氣餒,而是積極請教鎮上的養殖專家,攻破技術難關。在“實驗”成功了,他立馬開院壩會將當時的貧困戶和有養殖意願的村民召集起來,將養殖難點、市場銷路、養殖前期準備等他走過的彎路整理成經驗傾囊相授。在他的帶動下,村裏當時很多居民都養上了小龍蝦。光陰荏苒、暮去朝來。如今,碉樓社區的集體經濟在陳恒剛和社區幹部們的帶領下逐漸發展壯大。目前有蝦池16口102畝;種植枳殼樹2500株、黃精45000株,占地51畝。吸收村民入股52戶,170股。2022年,集體經濟收益676181元,每股分紅100元。同時,帶動村民養殖小龍蝦200餘戶1500餘畝;種植黃精、枳殼70餘戶100餘畝。 為了解決農產品銷售的瓶頸問題,他還充分利用電商平台和微信消費群,幫助農戶銷售農副產品,實現產品變商品。2022年,累計拉動農副產品銷售16萬餘元。 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築牢鄉村振興基石 “現在社區的管線蜘蛛網沒有了,藍頂棚也進行了清理,社區看上去更規範、整潔,讓人心情愉悅。”居民劉有富說。 近年來,碉樓社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社區治理新生態,以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係為重點,社會治安持續向好,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為規範村務運行,陳恒剛帶領社區幹部深入學習“四議兩公開”“四務公開”等製度,黨務、村務和服務按季度公開,財務按月公開,讓各項工作經得起檢驗。各項議事決策和村級財務支出接受村民監督委員會監督,村級事務更加規範高效。 在社區的街道上,時常能看見陳恒剛帶領社區幹部開展防邪、反邪、防毒、禁毒工作,該社區還升級了道路交通安全勸導站,勸導員天天上路勸導,隨時隨地排查調解各種矛盾糾紛,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社。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去年該社區清理“藍棚頂”52處、無人居住廢舊房14戶、房前屋後雜物堆22處、田間地頭廢棄物4處、管線“蜘蛛網”3處,修建公共衛生廁所垃圾運轉站1處。紮實推廣運用“積分製”、“最美庭院”、“綠色家庭”評比,2022年開展8次全覆蓋評分,為村民兌換了洗潔精、抽紙、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同時,全力以赴推進撂荒地整治,去年積極引導農戶複耕,完成複耕複種74.08畝。 (全媒體記者 吳鑫袁)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