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通過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和實踐要求 曆史充分說明,黨和國家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在這個基礎上製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緊緊聯係在一起。 堅持從我國社會實際狀況出發,在諸多社會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銳地抓住主要矛盾,自覺圍繞主要矛盾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是我們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問題的一條成功經驗。 從黨的八大算起,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至今已經60多年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根本性變化,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經不能對其進行準確反映,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黨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準確的認識前提。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曆史性變化,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新特點,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麵進入世界前列。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麵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特點,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範疇和層次,隻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麵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影響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踐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適應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重點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更好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從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謀劃黨和國家工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工作導向和實踐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把“變”與“不變”這兩個論斷統一起來理解和把握。 謀劃發展、製定政策,要始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既不落後於時代,也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