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帶領群眾種辣椒致富。
果農在采收運輸檸檬。
“綠色村莊”天印村。
蝦農收獲小龍蝦。
椒農在采摘花椒。
整治後的農家小院。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近年來,我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內外兼修”、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立足實際,選準路徑,重點突破,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在村裏的花椒基地務工,一個月至少掙個兩三千塊錢不成問題,還能照顧家裏,比外出打工強多了。”近日,別口鎮老君村4組建卡貧困戶文啟成樂嗬嗬地說:“我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到如今會成為產業工人。” 文啟成告訴記者,村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引進重慶老君利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源農業)發展花椒產業,不僅讓他有了在花椒基地務工的機會,而且還不用背井離鄉就能在家門口掙到錢,他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了信心。
種好“五朵金花”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 眼下,在位於別口鎮老君村的利源農業花椒加工基地裏,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正在上演:工人們帶著豐收的喜悅,正加緊對鮮花椒進行幹燥處理和精深加工。
“截至目前,我們共栽種了2460畝花椒,年產值在200萬元以上,全部進入盛產期後,產值還會逐年增長。”利源農業負責人文靜說,眼看花椒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自己也不能忘了創業的初衷——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 “花椒基地裏平時有70多個固定勞動力,到了收獲季節,還要按照70元/天的價格聘用300餘名工人采摘花椒,這些工人大多是來自老君村和附近村的農民。”文靜告訴記者,為了幫助家鄉困難群眾脫貧,他有意將聘用政策向貧困戶傾斜,花椒采摘和加工隊伍裏,貧困戶占了至少一半。此外,他還專門從江津聘請技術人員,對工人進行培訓指導,讓他們熟練掌握花椒的種植、剪枝、噴藥、施肥等技術,久而久之,這些村民也成了花椒種植能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讓村民們尤其是貧困群眾,在基地裏幹活不但能掙到錢,還能學到賴以生存的種植技術。”文靜說。
近年來,花椒產業如雨後春筍在各鎮街迅猛發展。目前,全區花椒種植麵積達7.5萬畝,主要分布在桂林、群力、雙江、別口等鎮街,鮮花椒產量達到1250萬公斤,產值1.3億元,現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又一主導產業。下一步,我區將繼續配套建設烘房、凍庫等花椒生產保存基礎設施,附帶發展豆瓣、花椒油等精深加工產業,拓展延伸花椒產業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這僅僅是潼南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區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差異化發展糧油、蔬菜、檸檬、生豬、特色經果、生態漁業、中藥材七大特色效益農業,尤其是在檸檬、小龍蝦、蔬菜、花椒、油菜“五朵金花”上下功夫,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9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62億元,糧經比達到38:62,成為全市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標杆。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區十分注重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每個貧困村都形成了1—3個主導產業,並構建起穩定的利益聯結機製,僅檸檬產業一項就幫助5萬餘名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做到了堅決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兩個防止”,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滿意度和農民收入“兩個提高”,為實現“全麵小康一個都不能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全區農村“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麵解決,脫貧質量不斷提升,脫貧成果有效鞏固。
整治農村環境 鋪就美麗畫卷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重點。 漫步在塘壩鎮天印村的河畔景觀步道上,清脆的鳥叫聲和蟬鳴聲不絕於耳,陣陣微風夾雜著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清澈的塘壩河水潺潺流淌,似一根銀線蜿蜒奔流。河岸兩旁的柳樹,像極了害羞的姑娘,柔嫩如絲的枝條在秋風吹動下隨風飛舞。景觀步道上,不少市民三三兩兩並肩散步談笑,好一幅和諧自然的美麗鄉村畫卷。但就在幾年前,這條河流卻是條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
“以前這條河又髒又臭,河麵上還漂浮著許多垃圾,路過這裏都要捂著鼻子走。”家住天印村的王大爺感慨地說,現在不一樣了,經過政府專門整治後,河水變得幹淨清澈,村民們沒事就來這裏走一走賞賞景,好不悠哉。 與此同時,在塘壩鎮天印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幅熱鬧的場景:幹部群眾拿起清掃工具,掃的掃,夾的夾,清的清,推的推,擼起袖子幹得熱火朝天,從打掃路麵落葉、垃圾到街道邊的“牛皮蘚”再到水中的漂浮物,不放過任何衛生死角,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近年來,天印村持續推進“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大力開展農村麵源汙染、生活垃圾、水體環境治理,如今的天印村天藍了、水綠了、岸清了、村美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強了。截至目前,塘壩鎮天印村先後獲得全國首批“綠色村莊”、市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示範點、重慶十大特色鄉村、首批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等殊榮,成為了美麗鄉村“新標杆”。
為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行綠色健康生產生活方式,2019年,我區整合各類資金6500萬元,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麵推進“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共完成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改廁1.89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447戶,整治“大棚房”違規項目30個,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我區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強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複和水資源保護,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在治水上,我們加大涪江、瓊江生態治理。”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潼南投入2億元加強瓊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還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合作投資15億元,實施涪江流域汙染綜合整治PPP項目,完成三塊石大壩生態修複,鞏固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成果,加快推進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全區各級河長累計巡河1.8萬餘人次,巡河裏程達2.1萬公裏,涪江常年保持Ⅱ類水質、瓊江穩定達到Ⅲ類水質。 同時,我區大力開展國土綠化,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8%。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3天,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此外,我區關閉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所87處,完善涪江、瓊江潼南段沿線20個鎮汙水管網設施,安裝汙水管網55.56公裏,改造升級城區生活汙水處理廠和7個場鎮汙水處理廠,使鄉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顏值越來越高,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
吸引人才集聚 夯實發展根基 鄉村振興,人才集聚是根本。 “你看,這些番茄又大又圓,顏色也紅潤,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這幾天,寶龍鎮嚴寨村歐家灣集體經濟的蔬菜大棚裏格外熱鬧。幾個月前種植的優質番茄進入采摘高峰期,紅彤彤的果實掛滿藤曼,讓人垂涎欲滴,農戶們三三兩兩一邊采摘番茄,一邊話家常,臉上溢出了燦爛的笑容。
“現在正是番茄大量上市的季節,我們種植的優質番茄,畝產可達8000斤,按照現在3元/斤的市價計算,可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蔬菜大棚管理員歐世林告訴記者,質優味美的番茄受到市場歡迎,這幾天已接了2000多斤的訂單。“這還得感謝我們的支部書記和帶頭人歐敏。”歐世林說。 2018年8月,從嚴寨村走出來的“90後”大學生歐敏,放棄了他人眼中的國企“好工作”,被寶龍鎮以本土優秀人才引進的方式,引回老家嚴寨村工作,後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種植綠色蔬菜,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逐漸擺脫貧困落後的麵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歐敏帶領嚴寨村村民脫貧增收的故事,正是潼南以人才振興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賦予了潼南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行區和引領區’的職責。”區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加快鄉村振興,潼南圍繞“近悅遠來”目標,大力引進和培養各類人才,著力把潼南打造成渝西人才集聚窪地。
在實踐過程中,潼南創新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結合潼南鄉村發展現狀和“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的發展方向,確定以“教育、衛生醫療、旅遊、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等為引才重點,以人才的梯隊發展、多層次發展為努力方向,通過“事業單位公招考試”、“三支一扶”行動計劃、“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和定向培養師範生、醫學生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 同時,潼南還強化培育人才,積極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合作,聯合舉辦“4+ X”專題培訓,組織民營企業家參加MBA研修,開展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養“領頭雁”計劃,加強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預計到2020年底,全區將培育農村各類實用人才1萬名、鄉村專業技術骨幹人才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1500名,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千針萬線最終都要落實到“人”上。在如今的潼南,各類高端科技人才正加速集聚,一大批有理念、有遠見,懂技術、懂市場的新農人正在湧現,成為潼南鄉村振興一線的主力軍。(全媒體記者 郭偉毅)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