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製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不容易。必須跨越非常規的我國經濟發展特有的關口,著重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必須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要增強跨越關口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各項工作做好做實。 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餘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要把握這些大勢,徹底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求高增長的想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供需動態平衡,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一篇大文章,集中體現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係,著力構建市場機製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要講辯證法、兩點論,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