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著眼於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係列開創性成就,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根本目的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實現二者良性循環。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麵日益增長的需要。 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人民群眾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針對這些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和更充分就業,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強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盡力而為。要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的新變化,堅持盡力而為,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麵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量力而行,民生改善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舍向前走。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的奮鬥目標,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勤勞致富理念,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實現自身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出現新局麵,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但應當清醒的看到,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17年底,全國貧困人口還有約3000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艱苦邊遠地區,處於深度貧困狀態,屬於脫貧攻堅“最重的擔子”“最硬的骨頭”。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於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 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通過製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首先要做大“蛋糕”,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還要分好“蛋糕”,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並按貢獻分配的機製,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職能。要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