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戰略任務。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係,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大踏步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源頭抓起,采取紮紮實實的舉措,形成內生動力機製。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點是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 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係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歸根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思想方法對待自然、用什麼樣的方式保護修複自然的問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需要把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複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複。 加快推進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需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係,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 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製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 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製度和法治。隻有實行最嚴格的製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必須把製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態文明體製改革,著力破解製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製機製障礙。 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需要盡快把生態文明製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製度化、法治化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定的《生態文明體製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以八項製度為重點,加快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係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製度體係。 最關鍵的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各盡其責、形成合力、追責到底,決不能讓製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