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保戶黃天海正在翻閱低保領取記錄。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楊紅豔 王浪)從2015年開始,我區緊緊圍繞中央、市委、區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相關部署,精準識別貧困戶和低保對象,結合貧困戶實際需求,將農村低保、大病救助、臨時救助等各類兜底保障及社會救助措施,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為貧困戶“量體裁衣”,確保貧困戶吃穿不愁,醫療、教育及住房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住房兜底,讓貧困戶住得舒心
“每到下雨天,反正就是大落大漏、小落小漏,家裏沒得哪裏是幹的。“家住小渡鎮峽石村的黃天海是低保戶,與女兒黃冬梅相依為命,由於黃冬梅一直身體不好,三天兩頭就往醫院跑,高額的醫療費讓這個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子過得十分拮據。上世紀六十年代所修的青瓦房,修修補補已經住了幾十年。 “今年呐,我家新修了房子,得到了危房改造的補貼35000元,女兒看病也能報90%,我對今後的生活更有信心。“黃天海喜滋滋的告訴記者。
熱情的黃天海還帶著記者參觀他的新房子,“怎麼樣,這個房子看起來還是可以吧,我還要在外麵刷一層白,看起更漂亮。”
黃天海家新修的房子,雖然不算氣派,但牆麵平整、院壩寬敞,還有了嶄新的家具和幾株盆栽。
“2017年,黃天海家的房屋被政府評定為D級危房,我們根據相關政策給他家發放補貼,做思想工作,並組織人力修建了幾個月,才有了今天嶄新的模樣,解決住房難題,打消他家的後顧之憂。”小渡鎮民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醫療兜底,讓貧困戶醫得安心
今年5月,家住塘壩鎮的張婆婆因患肺炎等疾病,在醫院住院治療等費用高達13萬元,各類報賬後仍需自付5萬多元。這對本已是農村低保戶的張婆婆家來說無疑是難上加難。區民政局了解到張婆婆的困境後,將一筆2.2萬元的臨時救助金送到他的手中,還幫助張婆婆向重慶市社會救助基金會申請了2萬元救助金,很大程度上的減輕了張婆婆家的負擔。 “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不然我們哪裏看得到生活下去的希望喲。”暖心惠民的醫療兜底政策也讓張婆婆對未來的生活漸漸有了信心。
“醫療兜底要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兜底保障應該給予困難群眾更多關愛。”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醫療救助,避免此類家庭“因病致貧”,是醫療兜底政策的一大特點。
教育兜底,讓貧困學子學得放心
寶龍鎮長新村村民陳秀華的丈夫因病去世,兒子在外打零工,兒媳婦出遠門再也沒有回來,還有一個讀書的孫子,日子過得舉步維艱。十多歲的孫子剛上初中,他的生活費一時成了難題。 得益於脫貧攻堅幹部包辦貧困戶脫貧政策,陳秀華家被納入社會保障兜底脫貧戶。
“孫兒現在不用愁生活費和學雜費,有政府補貼,以後,讀大學還可以申請助學貸款,能放心上學了。”陳秀華說,如今一家三口每月合計領取低保800餘元,兒子在外打零工也有1000多元收入。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更不能讓下一代的教育落下。”寶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我區落實《關於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發揮低保兜底作用的通知》文件精神,將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通過政策宣傳、對象摸排、堅持標準、規範程序等方式,回應困難群眾救助需求,推進農村低保製度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著力補齊社會救助短板,加大多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充分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確保兜底保障政策落到實處,讓貧困家庭受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相關製度要求,抓好社會保障兜底工作,讓國家惠民政策落地見效。”區民政局副局長米剛表示。
截止到2018年8月底,全區扶貧兜底工作成效明顯,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建卡貧困戶共計5289人,超額完成市局下達的兜底任務。同時,截止今年9月底,全區共救助12.57萬人次,救助金額2311.39萬元,扶貧濟困醫療基金救助1402人次,救助金額276.91萬元,臨時救助全區共救助4153人次,救助金額719.41萬元。
【責任編輯 王梓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