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少華查看脆李樹長勢。 新勝鎮鍾峰村是全區50個貧困村之一。近年來,該村因地製宜選準項目,大力實施產業脫貧,補齊基礎短板,整村麵貌今非昔比,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脫貧攻堅之路。 土地入股集約利用昔日撂荒地成為“綠色銀行” “今年初的股東分紅大會上,我不光拿到了土地流轉費,還拿到2000多元的土地入股紅利。”麵對記者的采訪,鍾峰村2社貧困戶楊偉高興的告訴地說,“我長年患病,不能做重體力活,以前看著別人種薑脫貧眼紅,現在好了,我拿土地入股當上了股東,每年都能分上紅利,啥也不愁了!” 鍾峰村地處潼南邊陲,與四川安嶽接壤,村民大多在外打工,土地撂荒較多。為盤活撂荒地,2015年,鍾峰村因地製宜,采取種薑大戶帶動,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紅”的模式,成立了盤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貧困戶把撂荒地作為股份納入公司,既可以領到一筆流轉土地的租金,又可以分到企業經營的紅利,還能在基地打工掙錢。昔日的撂荒地變成了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綠色銀行”。 種薑增收雖好,但公司的基地麵積總是有限的,怎樣讓遠離生薑基地的貧困戶也能穩定增收,成了擺在鍾峰村脫貧致富路的“攔路虎”。為此,該村結合村民養豬習慣,大力發展黑豬養殖。“我們采取的模式是向貧困戶送豬崽上門,不收取仔豬費用,出欄回收時再按成豬的價格扣除仔豬的費用。”鍾峰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夏忠瓊說,“這樣的好處是貧困戶不用掏錢購買豬崽,隻要把豬養大就能有一筆穩定的收入。” “今年2月,村裏給我送來了4頭仔豬,現在有近200斤了。”該村2社貧困戶龔盛賢高興地說,“按每頭豬2000元算,扣除仔豬的錢,4頭黑豬一出欄我能掙6000元。” 補齊短板築牢基礎資本回鄉引領群眾創業 脫貧攻堅,基礎為先。鍾峰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出行難、飲水難等問題,不斷築牢根基,補齊脫貧短板。 鍾峰村多屬山地,曾經的道路不暢、信息不通直接製約當地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步伐。“前幾年,我們村的基礎設施較差,村級道路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出行麵臨著很大的問題。” 夏忠瓊說,“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該村已硬化道路14.1公裏,新建人行便道2公裏、泥結碎石路13公裏。同時新建集中供水點1處,整治山坪塘13口,紅層打井200餘口,惠及全村90%以上群眾。 修通一條路、建好一座橋,不光是解決群眾出行問題,更重要的是為引進產業奠定了基礎。2016年,在外務工多年的4社村民顏少華決定回鄉創業,他在4社、5社、6社流轉土地400餘畝種植清脆李,帶動了周邊30餘戶村民增收。“現在路通了,村裏的農產品能賣出去,外麵的資金也更願意投資進來。”顏少華介紹,他采取的是向貧困戶免費提供樹苗、化肥、技術,並解決李子的銷路,貧困戶需要的隻是出土地。現在村民們積極性很高,不僅在自家田地裏種,甚至把房屋周邊的空地、荒地都種上了李樹。 站在山頭,望著自己的10畝李樹林,4社貧困戶文世平眼神堅定地說,“黨的扶貧政策好,現在村裏基礎設施好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脫貧致富。” 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精準“扶智”增添持續動力 近日,記者在鍾峰村采訪時,恰遇重慶市第二農業學院的農業專家在田間調研,與村民們交流發展石榴種植的技術問題,並進行可行性分析。 事實上,鍾峰村在產業發展上,緊緊依靠科技力量,把“智力扶貧”和品牌打造作為重中之重,其背後強大專家團隊的智力支持,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今年的3月29日,鍾峰村便民服務中心人頭攢動,村民們從四麵八方彙聚到這裏,聆聽市科技特派專家講解生薑種植技術。農業專家從薑種消毒、土肥培養、泥土覆蓋、中耕培土等方麵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還帶來了100斤新品種生薑讓村民試種。6社村民李尚維說,“專家講得很好,新品種薑產量很高,自家的3畝生薑,今年增產了近2成。” 如今的鍾峰村不但產業蓬勃發展,而且也有了一塊塊響亮的農業品牌。“潼南羅盤山豬”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審查和專家評審,被確認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羅盤山生薑”通過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獲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切實有效的“扶智”舉措,給鍾峰村的發展注入了持久的動力,成為脫貧致富的製勝法寶。新勝鎮黨委書記林遠征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在人,隻有在‘扶智’上下足功夫,不斷增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合力拔窮根,才能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全媒體記者 蔣 亮 吳 波)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