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殖基地的種蛙。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熊瀲)要想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最好的途徑之一。近年來,米心鎮竹台村村民大規模養殖青蛙,帶動了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近日,記者在米心鎮竹台村青蛙養殖基地看到,稻田上方籠罩著防鳥網,一隻隻青蛙在田坎上歡快地蹦來跳去,一旦有人從一旁走過,受到驚嚇的青蛙便迅速躍入水裏。
“這些是‘種蛙’,其它的青蛙大都開始冬眠了。今天太陽好,一些‘種蛙’跳出來曬太陽。用網罩起一是防止白鷺等水鳥來捕捉;二是防止青蛙‘越獄’。”在養殖基地裏打工的村民說。“這些青蛙,在夏天的時候‘萬蛙’齊鳴,像交響樂一樣。”米心鎮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7年下半年,養殖大戶蔣朝陽在政府的幫助下,投資65萬元,在竹台村10社流轉土地50畝,並自費進行土地整治,養殖了一種叫“虎紋蛙”的青蛙。2018年3月下旬正式投產,2018年7月開始陸續售出青蛙,主要銷往成都、重慶,目前產值40餘萬元。在流轉的土地中,包含了貧困戶蔣剛映、蔣其國、陳井明、蔣玉春的7畝土地,這些貧困戶不但把荒蕪的土地流轉了出去,得到了一筆租金,還能在基地務工,得到一份收入。“現在不種地就有錢拿,不出遠門就有活幹,既能收土地租金,又能領打工工資,這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竹台村貧困戶陳井明開心地說。
竹台村10社周邊有5戶農民,也準備在今年春節期間流轉土地,與帶頭人蔣朝陽共同合作,來擴大青蛙養殖規模,通過養蛙脫貧增收。 “除了產業扶貧外,對於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種養殖技術的村民,我們還鼓勵他們流轉土地。”米心鎮黨委副書記肖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民進行土地流轉,每年每畝地可獲得400—800元的租金,另外還能獲得國家種植直補金。周邊企業所需勞動力多,村民隻要肯幹,工資50—60元/天,月收入在1200元以上。
如今,竹台村產業、就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在摸索中已經實現了良性循環,為該村的脫貧攻堅創造了新動能。今後,該村還將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一步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 王梓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