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菊花基地采摘菊花。 
李強正在察看菊花烘幹情況。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波)2016年10月,在重慶開往江西廬山的火車上,一位皮膚黝黑的年輕人無暇顧及車窗外的風景,他與同車廂大多數前去觀廬山真麵目的遊客不同,目不轉睛的盯著窗外顯得心事重重。他叫李強,潼南區臥佛鎮橫房村人,此去廬山他帶著一份特殊的任務:考察當地菊花種植和產銷情況。而這,都源於他與妻子間的摯愛深情。
李強的妻子在湖南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為降低常年使用電腦對視力的傷害,妻子愛上了喝菊花茶。“妻子特別愛喝大黃菊菊花茶,每天都要泡3—4杯。”李強說:“這種大黃菊幹花泡在水裏,不光好喝還特別好看,雖然一朵要2—3元,一天下來得花十幾塊,但妻子愛喝,花錢也願意。”李強了解到,菊花茶能夠清熱解火、消暑,有防止眼睛疲勞、明目養神、殺菌消炎、消除眼睛浮腫等作用,還能防止輻射、抗衰老。這麼多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自己會種,妻子就能天天喝上鍾愛的菊花茶了啊!正是源於對妻子的這份摯愛,李強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過到江西、江蘇等地考察,李強發現菊花茶不光功效好有市場,而且經濟價值高,一些優質品種,一斤幹菊花能賣到近千元。想到家鄉橫房村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鼓勵發展特色種植業,用地用工條件都很成熟,自己又有種植花椒的田間管理經驗,他決定引進菊花回鄉種植。
李強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和家人的大力支持,2017年1月,他從江西農科院買回了菊花種子,將自家的5畝地平整出來做試驗田,準備試種一季。“剛開始,我對在老家種菊花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心裏也沒有底,所以就在自家地裏試種。”李強說:“算上種子錢和平地、田間管理的費用,去年5畝地一共投入了3萬多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5月,李強剛把菊花苗種下地,就遇到連晴天氣,一連二十多天滴雨未下,地裏的花苗早被太陽烤焉了,李強硬是頂著烈日,靠挑水澆灌扛了過來。李強說,“其實最大的壓力,不是天旱,而是村民的不信任。”“我們這裏的土地不適合栽菊花,就算種下去了,也開不了什麼花。”麵對村民們的議論,李強挺了過來,他說:“我不光要種好菊花,還要把菊花產業做大,讓村民們知道種菊花也能致富,吸引周邊村民來務工,帶動大家也來種菊花。”
辛勤的汗水和努力換來了回報。2017年,李強的5畝地收獲了300斤幹菊花,產值達10萬元。好效益讓李強吃下了“定心丸”,他決定擴大種植規模,帶動群眾一起幹。2018年,李強流轉土地100畝,投入資金50餘萬元,建起了標準化烘幹設備和包裝生產線,引進了金絲黃菊、大黃菊等5個優良品種,準備大幹一場。
春華秋實又一年,不負辛勤再收獲。如今,站在橫房村公共服務中心的山頭向下望去,滿眼金黃、遍地流金,李強的100畝菊花地再獲豐收,預計產值將達150萬元。菊花地裏,正在采摘菊花的村民李鳳英告訴記者,她在菊花基地打工,每天工作8小時能掙50元,從育苗、栽種、田間管理到采摘、烘幹、來年再修枝,一年到頭都有活幹,既不耽誤家裏的農活,還能照看讀書的孩子,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基地流轉的100畝土地,以及常年在基地務工的30多位村民,有近一半是村裏的貧困戶,除了土地流轉的費用,每人每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李強說:“一人富不算富,要一方富才算富。”
李強的菊花產業能發展壯大,除了自己努力外,更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臥佛鎮圍繞菊花、花椒等特色種植業,專門開展種植技術培訓,還幫他聯係電商、特產店,拓寬銷路。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為他多方協調,準備引進效能更好的烘幹設備,擴大生產線。橫房村第一書記肖洪剛說:“發展特色種植業不光能帶動村民致富,還能美化村容村貌。下一步,將統籌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於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硬化和土地整治等,讓菊花、花椒等特色種植業,成為橫房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責任編輯 王梓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