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村工作隊員向周國明妻子宣傳扶貧政策。 “劉阿姨,你家的豬賣得怎麼樣啊?收入還可以吧?”清晨一如往常,龍形鎮紅岩村第一書記王東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一行4人,開始了挨家挨戶定期走訪,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狀況,宣傳政策,噓寒問暖。雖已過了農忙時節,但他們卻閑不下來,工作隊進駐3年已成為常態。 按照全區脫貧攻堅部署,2015年7月,王東、周雪明、陳江源、何書遠4人組成的工作隊進駐龍形鎮紅岩村。從解決貧困戶基本生活到住房、上學、看病,從村裏搭橋修路到村容村貌整治,從產業發展布局到引進項目落地,他們撲下身子走村入戶,真情付出、真心服務,紮根扶貧一線,訪疾苦、送政策、解民憂、幫民富。照他們的話講,扶貧駐村就是要讓道路通,產業興,鄉村美,群眾富。 了解群眾想法才能找準脫貧的辦法 紅岩村位於龍形鎮東南部,位置較偏遠,距鎮政府3公裏,距潼南城區13公裏。全村耕地麵積達6356畝,有1145戶共3496人,農村勞動力1765人,全村建卡貧困戶95戶共369人。紅岩村有8個村民小組,其中1—4社耕種條件稍好,5—8社山高溝夾,土地貧瘠,是我區易旱地區之一。交通不便,鄉村旅遊和電子商務發展滯後。 如何幫助當地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成了紅岩村駐村工作隊的一道難題。 “首先必須要了解貧困戶,摸清貧困戶家裏的情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才能對症下藥。”隊員們反複思量,最後打定主意,先要摸清村情民意。於是,駐村的第一個星期,他們沿著蜿蜒泥濘的鄉間小路,深入到貧困戶,到田間地頭與群眾打交道,與老百姓傾心交談。汗水濕透衣背、泥水染黃褲腳……在他們看來,隻有自己“邁開腿”,才能讓村民們“張開嘴”,隻有不斷地走訪,才能廣泛傾聽村民內心的真實想法,找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著力點。 “漸漸地我們就和群眾打成一片,大家有什麼困難,也願意給我們講。”隊員周雪明說。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查,他們發現現階段紅岩村由於因學致貧家庭有近70%,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技術致貧也占不少比例,同時村裏交通條件相對滯後。底數清了、情況明了、想法了解了,為工作隊有的放矢開展扶貧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幫扶措施精準脫貧致富更有信心 “周大哥,你家的新房修得怎麼樣了?”近日,記者跟隨駐村工作隊來到紅岩村3組周國明家,一棟嶄新而又寬敞的新房拔地而起,工人們正在忙碌又快樂地修建新房。據了解,周國明是該村的建卡貧困戶,家裏加上父母有6口人,有一兒一女,女兒上小學六年級,兒子在外打工,原來居住的房子屬於D級危房,結構上有很大問題,再加上交通不便,讓家裏入不敷出。 紅岩村駐村工作隊了解到周國明家裏的情況後,積極為他爭取到3.5萬元的危房補助,並隔三岔五來到家裏,與周國明談心,為周國明介紹工作,鼓勵他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多虧了王隊長他們,幫助我們把路也修通了,房子也修好了,我們對未來的期盼也大了。”周國明激動地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的隊員與自己非親非故,如今自己“兩不愁、三保障”,生活改善了不少。 對周國明家的幫扶隻是個例,3年下來,王東一行4人曬黑了,人瘦了,腳磨破了,但沒有人抱怨過一句,心裏隻想幫助貧困戶早點脫貧。“隻要他們收入增加了,生活過得更好了,我們也就開心了。”紅岩村駐村工作隊長王東說。 據了解,到今年11月,紅岩村村級新增水泥路25公裏,人行便道6公裏,基本實現了社社通暢、戶戶通達;改造危房76戶,同時加強村容村貌改善,設置垃圾轉運站、垃圾桶等;爭取資金對300平方米的村級服務中心重新修建,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就醫、看書、購物等服務。同時結合村裏的實際情況,重點培育了‘一菜一木一藥材’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和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全媒體記者 蔣亮 鄭三清 印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