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波在辦公室整理扶貧資料。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米照奎 張藝凡)周波,連續加班兩次暈倒在一線,從群眾不理解到成為貼心人。這位“瘋狂”的扶貧人告訴記者——扶貧真的會讓人“上癮”。 兩次昏倒在扶貧崗位上
來到桂林街道扶貧幹部周波的辦公室,看到便攜式枕頭、小鋪蓋就放在書櫃裏,周波告訴我們,扶貧工作事無巨細,加班是常態,有些時候累了就在辦公桌上小憩片刻,再打起精神繼續工作。 “最開始條件沒這麼好的時候是把椅子拚在一起,有些時候人比較多椅子躺不下,隻能一人一把椅子靠著休息一下,其實我們從沒有清閑過。自從精準扶貧以來,包括社保貧困戶醫療保險核查、貧苦戶未解決危房走訪核查,隻要是跟扶貧相關的,首先第一站就是我們辦公室。”周波打趣地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基本是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
今年已經是周波從事扶貧相關工作的第八個年頭了。“我們每月扶貧數據質量排行都要根據新的情況進行調整,年度精準脫貧數據也要進行動態調整,包括政策和提法也是每一年都不相同,比如去年的提法是‘八步兩公示一對比一公告’,而今年則變成‘兩評議兩公示一對比一公告’。”提起業務工作,他來了興致,在數據歸集處理上他是一把好手,扶貧政策也諳熟於心,算是桂林街道的扶貧“百科全書”了。
扶貧工作的行家裏手,是長年累月的堅持所成就的,兢兢業業地工作讓他成為貧困戶的“貼心人”,但他卻常常缺席家庭的角色。
“前段時間我們因為精準脫貧的數據要錄入電腦,每天加班到晚上11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和家人待在同一個房子裏,但是我有接近一個月沒有見到他們,每次我回去他們都睡了,我早上走的時候他們都還沒醒,我覺得這種就像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周波告訴我們,那段工作忙完後,3歲的女兒已經不怎麼認得他了,抱她還要哭。
“但是家人對我的工作都很理解也很支持,他們是我堅強的後盾,隻是和愛人工作都忙的時候,帶孩子的重擔隻有落到父母肩頭上。”周波略帶愧疚地說。
今年10月的一天,周波因為連軸工作,暈倒在單位。當天是街道組織扶貧動態調整會議,周波為相關負責人做動態培訓,會後他不厭其煩為村上扶貧專幹答疑解惑,回到單位後又繼續整理扶貧資料、審核貧困戶信息。“我突然一下覺得腳軟走不動路,說話也說不清了,然後就兩眼一黑。”
周波被同事送到醫院,經醫生診斷是因為疲勞過度引發的腦供血不足,之前正逢精準識別動態調整、數據質量修改,他已經加了小半個月的班,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累倒在工作一線,2015年的時候他也因為連軸工作暈倒就醫。
從群眾不理解到成為貼心人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扶貧這個工作不光每天和數據見麵,關鍵是和老鄉們打交道,他經常下鄉抽查走訪貧困戶,確定他們是否得到有效的幫扶,察看他們的資料是否完善、信息記錄是否齊全,貧困戶的平常事就是周波的心頭事。 “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都大相徑庭,我們幫扶的方式就不一樣,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更多是需要在做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去嚐試、創新,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複製,要根據不同貧困戶的情況因戶施策。”周波告訴記者,扶貧一定要眼明心細,甚至他們自己都沒發現的隱患和需求,扶貧幹部也要設身處地、具體細微地為他們考慮。
“有一次去桂花村走訪貧困戶的時候發現有一戶養殖戶,牛場就建在自家水源的上方,平時他們飲用的都是被牛場排泄物汙染的水,我們看到現場真的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但是他們還不以為然。後來我們立即聯係相關部門加緊給他們安裝了自來水係統,讓他們喝到了幹淨的自來水。”
“我們下鄉走訪貧困戶,會針對他們一些基礎的生活情況進行抽查,比如房屋主體結構是否有問題、飲水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扶貧政策是否精準生效,還要根據每戶的實際情況幫他們製定脫貧方案。”周波告訴記者,每每看到貧困群眾生活還很艱難,他心裏都不是滋味,這又會激勵他在工作上加倍努力。
“隻要有反映情況需要了解的,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到村裏了解情況。”周波告訴記者,去年接到雷伍村的信訪件,舉報有一戶貧困戶沒有條件和資格享受政策幫扶,周波馬上去村裏了解情況,原來被舉報人是位直腸癌患者,其妻子是重度精神病,多次燒毀家裏的房屋,而唯一的兒子給別人當上門女婿,遠去他方,經過全方位的資格再審,這一戶完全符合享受貧困戶相關政策的標準,不僅按規定保住了貧困戶的利益,周波還與舉報人進行了深入交談,從思想上打消了舉報人的質疑。
扶貧工作不是一帆風順,有時也會遭遇一些質疑。2017年我區開始推行小額貸款,最初因為對政策不了解,有些貧困戶存在抵觸情緒,大家都在觀望,一個是怕國家貼息跟不上,另一個怕自己還不起。為了解決他們的顧慮,周波和扶貧隊伍就挨村挨戶去講解政策,給他們支招,幫他們規劃,讓他們有信心可以還上這筆資金。
“2017年全區申請貧困戶小額貸款總額為100多萬元,而經過我們扶貧隊伍的努力,單是桂林街道申領小額貸款的就達到55萬元,受到全區通報表揚。通過跟他們對政策的講解,今年發放用於生產脫貧的小額貸款一下就漲到了400多萬元。”周波欣慰地說,“其實我們工作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貧困群眾真正擺脫貧困生活,可以過上好日子,這種成就感是會讓人覺得‘上癮’的。” 【責任編輯 王梓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