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小學舊貌。 
潼南小學新顏。 
潼南小學校門。 
潼南小學新操場上的體育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區教育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文盲”多到少數“文盲”,再到義務教育全覆蓋、大力發展均衡教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潼南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真金白銀投入到教育領域,每年都有一批新建、改擴建校舍投入使用,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教育機會更加公平。
今年65歲的王國仲,是潼南小學的退休教師。從事教學生涯已經40多年的他,既是我區40年教育發展史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王老師通過口述,詳細地為我們勾畫出了40年前的教育環境…… “黑屋子、泥台子、爛桌子、破凳子,坐著一群泥孩子。”這是當時學校教育的真實寫照。40年前的學校非常破舊,有些是以前的廟宇改建,基本是幾間小瓦房,好幾個年級的學生擠在一個班裏上課。黑壓壓的教室裏隻能靠著幾盞煤油燈或蠟燭,才能有一絲光亮。 那時候的下課鈴聲還是手動的,在學校院子裏的梧桐樹上掛著一個廢棄的鐵片,每當上下課的時候,老師就會拿著一支鐵棒去敲鐵片。“當、當、當”的鈴聲……回響在麵積不大的校園裏。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這就是老師們傳道授業的基本配備。沒有多餘的練習冊,凡是與課本不一致的習題都是老師寫在黑板上,學生再抄下來做。一個村的學生裏能順利讀完小學的已經很不容易,考上初中高中的更是鳳毛麟角,走出一個大學生那就是飛出來的“金鳳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教育基礎設施得到有力改善,學校出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一個學校隻有一套多媒體,放在多功能廳裏麵。學生們一聽要去多功能廳上課都特別開心。”王老師告訴記者,多媒體出現後,老師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用嘴幹巴巴地講了,可以結合短片、音樂、PPT等,讓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近年來,學校的教育硬件設施得到逐步完善。每個班上配備了一台電腦,通過現代化教育係統、遠程教育網絡,點點鼠標就能獲得最新的知識。老師還可以利用Flash和PPT等教學軟件製作課件,把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多種信息綜合在一起進行課堂教學,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如今,漫步潼南小學,綠樹環抱,曲徑通幽,仿佛置身於美麗的畫卷中,處處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息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整齊的綠化帶、平整的塑膠操場、文化氣息濃厚的教學樓走廊、寬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室讓人目不暇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累計投入經費1.3億元用於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建成標準化實驗室共134間、六大功能室共549間、圖書室231間。全區中小學統一使用了中小學圖書館管理係統,開通率達100%;信息技術課開設達96%,多媒體“班班通”設備課堂應用率達93.8%以上。 40年風雨曆程,40年滄桑巨變。回首過去,基層教育的每一步變遷,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印證與縮影。從“沒學上”到“有學上”再到“上好學”,改革開放40年來,我區教育大步向前。 近年來,全區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科教興區、人才強區”的基礎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標準化學校,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校校有變化、校校有發展、校校得實惠的可喜局麵。目前,全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118所,其中,單設普通初中11所,單設普通小學102所(其中村小學45所),九年一貫製學校4所,高完中1所。有在校學生63695人,其中,初中生18787人,小學生44908人。有在職教職工4672人,其中,初中教職工1644人,小學教職工3028人。(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