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口村扶貧幹部為農戶解決生活困難。 
村民在田園夢景基地務工。 龍形鎮水口村幅員麵積7.6平方公裏,耕地麵積42380畝,共有947戶3217人。2015年建卡貧困戶120戶47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4.6%。沒有豐富的資源,一個貧困村如何在三年時間裏扭轉困局,摘掉了貧困帽子呢?近日,記者來到了水口村,探訪了水口村的整村脫貧之路…… 發展產業助增收 建立脫貧長效機製 “以前我們村裏什麼都沒有,留守村民靠種玉米、水稻糊口。現在村裏有了產業,基礎設施也提了檔次,在家門口務工既能照顧家裏又能有份收入,生活好了許多。”村民唐德平以前是貧困戶,一家三口靠著低保過日子。兩年前在村幹部的引導下,將自家的4畝土地流轉給田園夢景項目基地,除了收取土地流轉金,自己也在基地務工賺得一份可觀的收入,日子蒸蒸日上。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真扶貧、扶真貧,既要解決好當下村民的生活問題,也要解決好長遠發展問題,發展增收致富的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出路。”水口村村主任唐建偉說道,近年來,水口村引進了原峰農業公司、盛慶農業公司、威名農業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發展了檸檬、經果、稻鰍等種養殖業,實現產業增收。 據介紹,通過引進龍頭企業,700餘戶農民流轉了2200餘畝土地,每畝200元到500元不等,每年總計可為村民增加100萬元的收入。 除了引進龍頭企業,水口村村幹部還根據村裏自然條件和勞動力特點,鼓勵村民開啟“抱團發展”的脫貧模式。在村支“兩委”的帶動和鼓勵下,水口村越來越多的村民搭乘“抱團發展”的東風,開始嚐試畜禽養殖和果蔬種植。彬霞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5戶農戶任股東。合作社以淡水魚養殖為主,目前已達到120畝的規模。負責人譚彬告訴記者,這些年魚類市場很樂觀,自己根本不愁銷路。2017年的產值有50萬左右,預計今年還會翻一番。 稻鰍養殖、經果種植、檸檬標準園……如今的水口村,依托“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對貧困戶全覆蓋帶動發展,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我們村現在網絡也通了,道路修到了家門口,休閑娛樂的地方也有了。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劉大爺坐在田園夢景垂釣場,一邊釣魚一邊笑嗬嗬地說道。 “現在道路修好了,車子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裏,豐收季時每天有十幾輛貨車來拉貨,比起以前方便了許多。”種植大戶米宏開心地說道,多虧了村裏修通了道路,給大家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幹起活兒來也熱情高漲。 近年來,水口村把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變村民生產生活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全村已完成道路硬化6.2公裏,新建和整治泥結碎石路10公裏,新建人行便道9.2公裏;完成紅岩找水打井248口,境內豹子溝流域覆蓋260畝,石河堰3節,整治山坪塘20口;在文化建設方麵,實施無線數字電視整村推進941戶,建成無線數字廣播8組,移動通信信號全覆蓋,有線電視888戶,改擴建村級服務中心,擁有群眾文化廣場800平方米。 因戶施策精準幫扶 扶貧見到真實效 “在整村脫貧工作中,我們堅持把握‘輸血’與‘造血’並重理念,因戶施策,精準發力,全村建卡貧困戶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水口村支部書記周建春告訴記者,村兩委通過排查摸底,結合全村的實際情況,為每戶貧困戶找到適合的脫貧發展路子。 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有序開展勞務輸出和安排公益性崗位;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集中開展技能提升,目前已開展種植培訓6次,畜牧養殖培訓7次,讓貧困戶掌握到實用技術;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實行低保金、補助和村集體經濟兜底,確保扶貧見到實效。 “丟掉‘等靠要’,貧困戶有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才能加快脫貧步伐!”周建春說道。村裏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投入到脫貧致富的行動中來。 精準施策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水口村結合自身情況對症下藥,不斷攻破產業、基礎設施等短板,奮力實現水口村整村脫貧攻堅。截止目前,已脫貧117戶461人,未脫貧3戶9人。“我們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引領作用,通過抓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調整、幫扶助困等多項舉措,爭取早日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的目標。”水口村第一書記任營超說道。(全媒體記者 鄧雪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