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務工的貧困戶。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餘豔清 張藝凡)“家鄉這幾年發展太快了,昔日的荒田荒地如今種上整片整片的檸檬、花椒、李子和中藥材,硬化的水泥馬路直通家門口、田坎上,沒想到我們村還成立了不止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在打工不用出遠門,就在家門口的企業就可以上班,照顧家庭和經濟增收兩不誤。”上和鎮團山村村民陳運喜十分興奮地說。 是什麼力量讓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欣欣向榮的發展現狀呢?記者帶你走進團山村去一探究竟。 窮則變:找準脫貧路子 團山村是上和鎮地理位置最遠的村子,幅員麵積9.7平方公裏,耕地麵積僅有3649畝,有866戶,2866人,建卡貧困戶88戶,貧困人口308人,占轄區總人口10.7%。因沒有主導產業,加之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在家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兒童,一度過著自給自足向天要飯吃的苦日子,是實實在在的貧困村。 如何讓該村完成整村脫貧任務,達到脫貧增收目標?靠天吃飯魚上灘,靠手吃飯鳥投林,“等、靠、要”不能給村子帶來小康的生活,為擺脫這種困境,團山村村幹部們意識到必須因地製宜、因勢利導走一條特色產業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扶貧政策下大力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鎮村兩級幹部積極引進本土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流轉土地帶動產業,優化農業種植產業布局,調整農業種植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貧困戶參與度高、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和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種植業。盤活“四荒”資源,積極發展食用菌、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基地,大力發展果樹、藥材種植,並且幫助有條件的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讓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特色。 團山村雖然耕地麵積較少不利於精耕細作,但恰恰複雜的山地、坡地地形有利於形成天然的排水溝渠,再加上氣候溫和適宜、海拔適中,正好擁有發展特色林果業和藥材種植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於是團山村將中藥材種植作為帶動整村脫貧的重點特色項目,把發展中藥材作為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舉措來抓,通過發展中藥材產業,摸索出“從資金幫扶”到“產業扶貧”、由“輸血”到“造血”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貧困農民增產增收。 變則通:精選項目種藥材 找準貧困症結所指,弄清發展優勢所在,2016年團山村流轉土地3000多畝,引進了“新嘉藝中藥材有限公司”,開啟了種植“中藥材”治療“貧困病”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但俗話說“賺錢猶如針挑土”,如何將中藥材做成熟、做成惠及團山村村民們的特色產業,也是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 重慶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的老總張地偉是很早一批返鄉創業的企業家,他告訴記者作為種植業中的新手,能穩步成長起來離不開村裏的幫助,他在團山村流轉的3000多畝地全部種的是一種叫枳殼的中藥材,對種植條件、技術都要求比較高。 “枳殼不精貴,但是也不好養,種植條件跟不上,種活的苗種都容易死,特別是夏天,氣溫高、地溫高,隻采用人工澆水,根本來不及,導致每年都要死掉一部分,除了水電氣,其他基礎設施對中藥材種銷也很重要。”張地偉告訴記者,鎮上了解到他的難處後,馬上籌措資金幫助他修建了部分灌溉設施,並且把公路硬化做到種植基地,解決了藥材豐產後運輸的後顧之憂,還聯係了市農科院、市科委的技術專家對種植進行專業技術指導。 “今年大概賣了十多萬,明年團山基地的枳殼80%都可以豐產,我們把成熟的枳殼送到重慶市食品藥品檢測研究院送檢,不僅藥含量高於一般枳殼,農殘、重金屬含量全部合格,已達到可出口標準。” 上和鎮團山村光一個村就有3200畝的枳殼種植麵積,畝產量大概是六千斤左右,畝產值接近一萬一畝,把中藥材種植基地做成熟了就可以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增收。“我現在除上和鎮,還在小渡、臥佛、塘壩、田家等有近萬畝的種植麵積,現在是全中國最大的枳殼種植基地,有超過600戶農戶因此受益,種植中藥材成為上和鎮團山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張地偉自豪地說。 通則久:村民走上致富路 項目引進來了,產業發展起來了,如何也讓產業發展帶動整村脫貧,怎麼樣讓大家真正把錢揣在兜裏?讓貧困戶們都享受到發展的紅利,徹底擺脫積貧積弱的日子? 前不久,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代表重慶道地藥材參加了長沙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和成都的醫藥公司簽訂了包銷協議,打通了銷售途徑,為了讓貧困村的產業項目能與貧困戶建立起利益鏈接機製,接下來團山村的藥材基地將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對願意種植枳殼的貧困農戶,提供苗種包回收並簽定協議,而且還進行一對一的技術指導。 “總之一句話就是讓他們少走彎路,多賺錢。”張地偉告訴記者,公司在種植農產品過程中,村裏將優先安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務工。 團山支部書記陳昌勝給記者算了一筆就業賬:“我們村總人口2866人,其中成人勞動力大概一千人左右,而留守在村裏的勞動力不到300人,而這其中有三分一的農戶都在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就業,大多數還都是團山村的貧困戶,解決了村裏剩餘勞動力無法創造效益的燃眉之急。” “張老板現在有部分中藥材土地是我家的撂荒地,現在土地租出去不僅有一筆流轉費,他還雇我來這裏打工,一天工作八個小時,每天能賺70元,年增收超過2萬塊。” 團山村二社的周素群說,原來,她老公五十歲不到就因為結核病去世了,自己耳聾還有高血壓,前幾年她還住在一個破舊的山洞裏麵,現在在新嘉藝打工每個月賺著固定的收入,政府還給她修了新房子,她的日子實實在在好了起來。 據了解,團山村現在不僅在中藥材上一枝獨秀,特色農業的種植更是處處開花,預隴股份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種植青脆李,創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300畝進行檸檬種植,平寨種植場流轉土地300畝,用於山地蔬菜種植,諸多企業的進駐不勝枚舉。產業的發展,帶來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帶動團山村在整村脫貧的小康路上一路暢行,村民實現年均收入達到5500元以上。 
【責任編輯 郭偉毅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