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修通以後,我們進城方便多了,要賣家中的農產品,出門就可以坐車。”日前,記者在梓潼街道五郎村采訪時,村民鄒興中高興地說。 梓潼街道下轄16個社區、11個行政村,總人口1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9萬人。曾經,因基礎設施差,全街道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22戶3640人,五郎村被確定為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後,街道整合上級資金,加大財政投入,補齊發展短板,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夯實了脫貧攻堅基礎,村組麵貌大為改善、產業不斷壯大,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通過動態調整,截至2018年12月底,街道在國扶辦係統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15戶3174人,其中正常脫貧戶859戶3014人,未脫貧戶56戶160人,正常脫貧戶達93.8%。 記者從城區出發前往梓潼街道五郎村公共服務中心,驅車由東安大橋上產業大道,不到10分鍾便到達目的地,比從涼風埡高速路口前往更快捷。走進村內,記者發現村級公路已形成環線,早將各組、各戶連接起來。“我們村的村級公路,在全區也可以說首屈一指。”該村支部書記李明翹著大拇指對記者說。 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鄧澤福還能回想起村裏多年前的樣子。“我們有句諺語來形容村裏的路:‘毛狗路、閻王路,下雨陷起螺絲骨。’”他給記者舉了多年前的兩個例子,“要是家裏賣肥豬,得比離公路近的人家少一元錢一斤,因為收豬的知道,你家偏僻豬兒賣不出去,就算買了家裏的豬,還得自己找人抬到兩公裏外的獅子橋,因為那裏才有公路;要是想上街辦點事,得天沒亮就出發,因為得步行幾小時,出發晚了,走到街上都散市了。真是想賣的賣不出去、想買的買不進來。” “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路先行”。脫貧攻堅以來,梓潼街道把打通斷頭路、硬化通村通組公路、新建產業公路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民生工程。到2018年,累計硬化公路48公裏,新建泥結碎石路46公裏,新建生產生活便道22公裏,交通網絡對所有貧困戶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村村組組通硬化路”的目標。 “隻有基礎設施脫了‘貧’,產業發展才能跟上。”梓潼街道黨工委書記尤長清說,“我們以道路建設為突破口,整合各方資源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根本途徑,從而促進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群眾是否滿意是檢驗脫貧攻堅的試金石。五郎村4社被一條小河溝一分為二,河溝雖不寬,但卻是群眾心裏最大“結”。站在一座寬0.5米、長近5米的預製板橋上,4社村民鄒興忠說,“這就是以前過河溝的必經之路,雨稍微下大一點,河水就把橋淹了,膽子小的隻能望橋興歎,膽子大的就手腳並用爬過去,每年都有人被水衝走。”為讓群眾過好河、走好路,2018年,梓潼街道多方籌措資金在小橋的上遊50米,修建起了一座牢固的水泥新橋,建起了石河堰,還在橋兩頭新修了泥結碎石路,方便更多群眾出行。“現在好了,新橋不光能過人,還能過車,聽說橋兩邊的石子路還要修成水泥路。”鄒興忠說,“這路啊,修到我們心坎裏頭了喲!” 路不光通往群眾心坎裏,還打開了群眾的致富門。基礎設施完善後,農業產業開始聚集,2018年,梓潼街道新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民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5家;土地流轉5800畝,發展種養大戶10戶。直接或間接帶動近3000貧困戶增收。“基礎差一些並不可怕,下一步,街道還將不斷夯實基礎設施,築巢引鳳吸引更多企業和資金落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尤長清說。(全媒體記者 吳波)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