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叉車搬運磚塊。 
磚廠忙碌現場。 
燒製好的磚堆積如山。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五桂鎮東南村的潼南區吉垚建材有限公司磚廠工地,隻見現場一遍繁忙,幾十個工人,正忙著攪拌、烘幹、碼坯、燒製,一台叉車來回忙著運輸已燒製好的磚塊,幾台大貨車正在廠門前排隊購磚,等著把磚裝上車,運往四麵八方。 潼南區吉垚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吉勇告訴記者,他今年60歲,以前在塘壩鎮開過大米加工廠,把收的稻穀加工成大米出售,逐漸地,手頭積累了一些資金。 1995年,黃吉勇在五桂鎮東南村建了一個小型磚窯,每月產磚60萬塊,每個月營業額約十七八萬元。全部采用原始的人工製作,生產設備、製作工藝等都屬於“刀耕火種”式,效益不算好。 2015年,五桂鎮黨委、政府為該廠協調征用了20多畝土地,協助該廠在銀行貸款,辦理磚廠礦山釆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 隨後,該磚廠引進資金和技術,進行了改擴建,陸續添置了挖掘機、鏟車等,購買了300多萬元的新設備,將原來的小型磚窯改為新型環保旋轉式節能窯爐。 黃吉勇說,2018年,五桂鎮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打硬仗,精準扶貧拔窮根,邀請技術人員來到他的磚廠,免費為務工人員培訓燒磚技術,經常叮囑黃吉勇及務工人員注意挖掘機、鏟車使用安全、電力安全、工人上車安全等,為民營企業服好務。 記者在製磚現場看到,新型磚窯爐建在軌道上,好似一列行駛在軌道上的火車。圓形生產線直徑約有40米,寬約20米的斷麵碼著一排排整齊的生坯。整個製磚工藝有“製磚—碼坯—烘烤—焙燒—冷卻—出磚”等流程,每個流程都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操作。車間裏,爐火熊熊燃燒,但記者走在焙燒間上方一點也不覺得熱,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 黃吉勇說,技改後工藝先進,原材料用量下降。原來燒小型磚窯時燒好一塊磚要用0.6斤煤,現在隻用0.2斤煤;用叉車搬運,效率比人工更高。我的磚廠生產量更大了,更多的村民在我這裏找到了就業的門路,改變了他們家的經濟狀況。” 據悉,改擴建後的新磚廠,占地20多畝,每月產磚350萬—400萬塊,月產值100萬元以上。產出的磚大多銷往鄰近的大足中敖鎮、安嶽石羊鎮、銅梁雙山鎮等地。每天有10—30輛貨車前來拉磚。 務工人員做計件,一般4000—5000元/月,做雜工的女工,每月也至少有3000多元的收入。 該廠每天有50餘人上班,以前的貧困人口占60%。經過在磚廠的務工,他們家庭實現了脫貧增收。 黃吉勇已連續兩屆擔任政協委員,現是五桂商會會長。 “之前在外打零工,沒有固定收入,一年掙不了多少錢。”48歲的東南村1社務工人員張祖才告訴記者,他家裏有4口人,有年老體弱的父母,(緊轉3版)(緊接1版)以前兩個子女讀書,住的房子是小青瓦房子,破破舊舊的,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如今,他在這個磚廠打工兩三年了,負責上車,每月有約4000元的收入,改善了經濟條件。現在大兒子成年後也在該廠打工掙錢,他家已經修起一樓一底的樓房,他感到很滿意。 東南村村民王運林說,磚廠不僅吸納50多名村民就業,提高了他們的家庭收入,還對接周邊的貧困戶進行產業脫貧。稍有空閑時間,黃吉勇就會組織人員一起走村串戶,掌握該村貧困戶第一手資料,因人精準施策,安排務工、入股分紅或扶持庭院經濟。 東南村副主任楊永華介紹說,貧困群眾成了拿租金、薪金的“兩金農民”,而且“上班就在家門口,家業兼顧兩不誤”。 技改後的磚廠,將形成東南村長期穩定的扶貧產業項目,有效地帶動了附近村鎮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