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朝紅發展養殖業增收。 人有精神土生金,扶貧先扶誌和智。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過程中,新勝鎮努力找準發力點,精準施策,把解思想疙瘩、鼓精神勁頭放在第一位,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坐不住、睡不安、等不得”的理念,下大力氣解決“等靠要”思想,將脫貧鬥誌、脫貧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坎兒上,不斷增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扶貧扶誌激發內生動力 這幾天,新勝鎮盤山村村民陳朝紅心裏樂開了花。因為在不久前,他家幾千斤蘆柑終於賣完了,而且賣上了好價錢。“今年比去年還要賺得多。”陳朝紅喜滋滋地說。 幾年前,陳朝紅還是村裏典型的因病致貧貧困戶。一家3口,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正在念小學的女兒,他自己也是個“藥罐子”。為了照顧家裏,陳朝紅打工回來後便留在了盤山村,一家人靠著低保維持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新勝鎮扶貧幹部進村入戶宣講扶貧政策,到他家商量脫貧門路,勸說他利用好家裏的幾畝田地,發展產業。“你在外打工時是有點田間管理技術的,發展產業是最適合你的脫貧方式。”扶貧幹部反複做陳朝紅的思想工作。 “過去,我有懶惰思想,認為吃低保很好,每月都有錢花,日子過一天算一天。”陳朝紅有些羞愧地說,但是扶貧幹部告訴我,要擺脫掉“等靠要”的思想,脫貧不能永遠都依靠國家的資助,我開始為自己的懶惰感到羞愧、不光彩。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扶貧幹部的開導下,陳朝紅終於意識到,生活不能得過且過。很快,陳朝紅在扶貧幹部的支持下搞起了蘆柑種植,有了脫貧的信心和決心後,他在脫貧路上越幹越有勁。憑著種植技術和勤勞努力,陳朝紅的蘆柑產業從幾畝地慢慢擴大到10多畝。 “去年,扶貧幹部還幫我爭取到5萬元的貸款,我把這筆錢投入到了產業擴建和修建水池中。未來,我還想進一步把蘆柑種植規模擴大,形成產業化。”說到未來的打算,陳朝紅很憧憬,現在終於“鹹魚翻身”了。 “針對貧困戶中存在的個別好逸惡勞人員,我們通過反複走訪做思想工作,扶貧要扶誌,轉化一批思想頑固的群眾,引導他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雙手奮鬥實現脫貧致富。”新勝鎮相關負責人說。 扶貧扶智真正授人以漁 不久前,家住南刊村的貧困戶唐成剛又領到了在黑豬養殖場打工的收入。“我們農忙時打工每月可以掙到800多元,收入很不錯。”唐成剛笑嗬嗬地說,現在賬戶上有好幾千元的積蓄了,這在以前還真不敢想。 唐成剛當貧困戶好些年了,想要脫貧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擺脫貧困。“像我這樣沒知識沒技術、勞動力又有限的,想要脫貧真的很難。”唐成剛說。 “沒有技術沒關係,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相關的培訓班,你可以從頭開始學。”在聽了扶貧政策宣傳後,唐成剛看到了希望,堅定地走進了鎮上開辦的養殖培訓班。鎮上扶貧幹部進村入戶宣講扶貧政策期間,通俗易懂向貧困戶宣講許多涉及貧困戶切身利益的扶貧政策。 “在培訓班上,我學到了很多黑豬養殖知識和技術,我相信隻要爭口氣,日子一定能過好!”唐成剛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學到了一技之長,又多了一個掙錢的渠道。 “扶貧扶智,才能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新勝鎮扶貧幹部除經常進村入戶宣講扶貧政策外,還積極引導鼓勵貧困戶參加各種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學知識、學文化,掌握一技之長。 “像唐成剛一樣有脫貧意識,但苦於無技術的貧困戶有很多。”新勝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這種情況,新勝鎮每年都開辦種植、養殖培訓班,通過培訓學習,切實提高貧困戶的生產能力、拓寬增收渠道、加快脫貧步伐,為增加貧困戶收入、幫助貧困戶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必須要增加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使其精神富有,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新勝鎮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新勝鎮積極整合教育、扶貧和人力等政策性資源,培訓轉移剩餘勞動力450餘人,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得到顯著增強。(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