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術跟得上,再把防疫做好,我的養雞場預計一年能出欄2000隻雞,每隻雞淨賺10元以上,一年保底能賺兩萬元。由於采用散養模式、又不喂飼料,深受周邊飯店、百姓的喜愛,我還打算把我的養雞經驗分享給村裏其他貧困戶,要富大家一起富。”日前,記者在別口鎮科朗村見到貧困戶卿成雲時,他正在自家的養雞場裏忙得不亦樂乎。當提及到靠養雞發家致富的可觀前景時,他樂嗬嗬地告訴記者,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今年脫貧致富完全沒有問題。 卿成雲一家4口原本和和美美,可因為長期勞苦工作,卿成雲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和支氣管炎,“病情嚴重的時候腰都伸不直,走幾步就要歇一陣兒。”卿成雲說,妻子張李琴也查出來有腎結石,需要經常吃藥治療,成了一個“病殼殼”。兩個孩子正在上學,一年固定支出好幾千塊錢。 為了幫助卿成雲家渡過難關,讓兩個孩子安心讀書,2011年,政府把卿成雲家列為了貧困戶,每月發生活保障金,然而這遠遠不能滿足他家的日常開銷。“全家人一度灰心喪氣,感覺生活沒有念想,那時候精神上都快崩潰了。”今年50歲的卿成雲回憶到。 眼看孩子漸漸長大,卿成雲看在眼裏、愁在心中,一家4口人雖然享受到了低保,生活溫飽能解決。但不能全靠政府,自身也必須發展,然而家裏土地少、自己和妻子又患病不能外出務工,如何才能擺脫貧困呢? “聽村裏分管扶貧的幹部說,國家在貧困戶創業方麵有很大的扶持力度,加上鄰村有養雞致富的農戶,我就萌生了養雞的想法。”說幹就幹,卿成雲的想法得到了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幹部的大力支持,大家紛紛為他出謀劃策。 “從雞場的選址,到打理場地、建雞場,再到購買雞仔,政府領導和幹部都來幫忙了。”卿成雲說,建雞場資金不夠,政府協調給他免息貸款;用電不足,政府幫他協調牽線搭電。“大家這麼幫扶我,我自己更應該努力,苦點、累點我不怕,我不僅要光榮地退出貧困戶,還要走上致富路。”就這樣,養雞場在卿成雲的精心打理下成了脫貧致富的產業。 “今後,我還要不斷學習養雞的技術和經驗,綠色養殖、多品種養殖,還準備再流轉一部分土地,擴大養雞規模,利用網絡平台優勢進行土雞蛋、土雞銷售。同時歡迎村裏的貧困戶和我一起加入到養雞脫貧致富的行列。”卿成雲信心滿滿地說。 目前,得益於扶貧政策,卿成雲又建起了一座養羊場,專門放養波爾山羊,現在一年出欄50頭左右,輕鬆賺個三萬多塊錢。“要說現在我們家的總收入嘛,不瞞你說,一年穩定賺個四萬多塊。除去我們兩口子治病吃藥的開支和供兩個孩子讀書的費用,一年能有兩萬塊的結餘。雖不多,但也足以證明,現在我們家徹底告別了貧困。”不知不覺中,過去那個“低保戶”卿成雲,已變成了“養殖大戶”。
通過特色養殖業脫貧致富,像卿成雲一樣的貧困戶,在別口鎮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別口鎮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項目20個,拓展精準扶貧新路子。目前有100餘戶貧困戶通過在這些項目的基地裏務工增加收益,有效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全媒體記者 王鵬)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