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洪前夫婦靠在恒態生豬養殖場務工,成功脫貧。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孕育了生命,促發了生機,點燃了希望。 在群力鎮矮坡村恒態生豬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飼養員張洪前正忙著給豬群喂食,在這個接近300多平米的豬圈裏,老張每天要給豬喂三頓、每頓跑三次,將配好的豬食依次倒入槽中,皮光毛順的豬兒一見美食來啦,瞬間停止無休止的吼叫,吃得“哼哼”作響。“吃嘛,吃嘛,吃飽了就不叫喚啦!”老張一邊嘴裏念叨著,一邊提著桶,前往下一處豬槽喂養。 與此同時,在離豬場不足100米的另一塊場地上,張洪前的妻子黃玉群正在保溫室裏悉心照顧剛出生的豬仔。就這樣,夫妻二人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住在豬場專門提供的集體宿舍,一方麵便於開展工作,隨時可以管理豬群,另一方麵能保證豬場衛生條件,避免離開豬場後,將不必要的病菌帶回豬場,發生疫情。“每次從外邊回來都要進行全身消毒,才能進入豬場。”張洪前笑著說。 張洪前告訴記者,他今年71歲了,他的妻子黃玉群63歲,本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還到養殖場打工的主要動力是他們唯一的兒子張兵不幸患上尿毒症,不僅喪失勞動能力,每個月還需要醫療費2000多元,生活重擔一下子壓在了老兩口的身上,生活陷入困境,“沒得法,遇到這樣的事,我們也頗感無奈,”張洪前搖搖頭說。 為了給兒子治病,張洪前不僅花光了家裏本就不多的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但是連續不斷的治病花銷,還是讓老張債台高築,一家生活舉步維艱。 正當老張舉目無望之際,群力鎮矮坡村的扶貧幹部和村主任張成文多次來到他家中,詳細了解他的家庭困難,向他兒子推薦了重慶市相關科室專家,並幫助老張積極建卡扶貧,享受相關扶貧政策,減輕生活負擔。此外,考慮到張洪前的具體情況,積極引薦他們到恒態養豬場工作。“真的是雪中送炭,不然真不知道我們日子該怎麼過”。說起就業之前的生活境況,老張感慨萬千。 據了解,養殖場為張洪前每個月開工資2500元,包吃包住,他和妻子全天在這裏上班,每個月不僅有兩天的假期,還有接近5000元的收入,極大緩解了生活的困境。老張說:“現在除了生活開支和兒子的治病開 銷,我們逐漸償還了一些親朋好友的債務,日子正一天天好起來。” 恒態生豬養殖場經理楊才兵介紹,在用工方麵,養豬場優先將就業崗位提供給困難戶,像張洪前夫婦這樣在養殖場務工的貧困戶還有3個,他們都來自矮坡村,離家近,收入穩定。 楊才兵介紹,恒態生豬養殖場占地3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7000平方米,經產母豬500頭,原種母豬28頭,公豬6頭,商品豬場一個,占地麵積2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8500平方米,年出欄肥豬3000多頭,仔豬6000頭,年利潤近千萬元。 楊才兵表示,養殖場現有專業技術人員6人,員工20人,經過8年的連續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豬場隔離製度、豬場工作人員管理製度、豬場疫病防治製度、衛生消毒製度、豬場飲用水管理製度、獸藥使用管理製度等一係列規範化養殖流程和保障措施。 2019年以來,豬肉市場的不斷回暖,公司計劃擴大生豬養殖規模,預計將新增3-4個就業崗位,帶動當地貧困戶成功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群力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鎮相關部門正和恒態生豬養殖公司,推進生豬養殖場的化糞池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農業,建成後的化糞池能將經過發酵處理後的豬糞排入預定管道,灌溉果園、莊稼都是上好的有機肥,形成養殖、種植的良性循環,實現持續綠色發展,進一步壯大生豬養殖產業,為周邊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媒體記者 王正森)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