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就近務工。 4月16日,記者走進群力鎮牽牛村,整齊劃一的新農村、寬敞潔淨的水泥路映入眼簾,清涼的空氣撲麵而來,裹挾著淡淡的椒香,讓人沉醉。林間裏的村民們正忙著為花椒樹修枝、除草,霧炮打藥機正加緊進行病蟲害防治、施肥作業;大家歡聲笑語,一派豐收忙碌的喜人景象。 “今年,全村花椒預計畝產量能達到500餘斤。”牽牛村黨支部書記周家書告訴記者。牽牛村地處涪江北岸,村民曆來有種植花椒、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的傳統。近年來,牽牛村因地製宜把發展花椒產業作為增收主導產業,花椒園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鋪就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據了解,群力鎮牽牛村花椒基地現有花椒種植麵積3500多畝,力爭形成標準化、規模化花椒生產優勢示範區。近年來,該鎮把花椒、柚子等種植業作為脫貧攻堅的先導產業進行謀劃,以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脫貧成效為目標,區域化規劃布局,發展壯大花椒等產業,讓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增收。 花椒基地技術管理負責人李強告訴記者,花椒是一種特色經濟樹種,在食品、香料化工、藥用、養生等方麵有巨大發展潛力,嚐過花椒的人,都忘不了它麻辣香濃的口感,在熱騰騰的鍋裏撒上一把,既開胃又暖身。花椒樹是一種具有耐寒、耐幹旱、耐瘠薄、管理相對容易的生態樹種,對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據有關專家考察,群力鎮氣候土壤條件是花椒產業發展的優勢所在。 但盡管如此,花椒的種植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該村在花椒種植了三年之後,本該是收獲之際,可部分花椒樹的果實卻出現了產量小、品質低的問題,這可急壞了李強。 “我們請來專家診斷問題所在,發現部分花椒樹並非正宗的九葉青,當初引進樹苗的時候遇到了‘假苗子’,所以導致了這些花椒不僅成熟期晚,而且產量和品質普遍偏低的情況,直接造成了約400萬元的損失。”李強說,現如今正在著手把這部分低質量的花椒樹全部砍掉,換上正宗的九葉青花椒苗,重新培養,用更優質的花椒站穩市場。 花椒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了牽牛村及周邊村社的勞務輸轉,據周家書介紹,從7月底開始,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是采摘鮮花椒的高峰時段。 一般情況下,每個人每天可采鮮椒30-40斤,手腳麻利的,一天可采50斤,每斤2.5元,每天收入能有100多元。通過近20天的花椒采摘,務工者收入可達兩三千元,成為農民增收的可靠途徑。 牽牛村的花椒產業,不僅造福了種植農戶,也為周邊其他地區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季節性務工場所,對加快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步伐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說,去年一名叫陳海蘭的高中學生,利用暑假來采摘花椒,一天能摘20多斤,掙到50多塊錢,整個采花椒季可以掙到1000元左右,足夠補貼家用的了。 “我是2016年就開始在花椒基地務工了,我家就住在附近,兩個女兒在外地打工,在這兒務工每天工作8小時,一年有一兩萬塊錢,工資每個月都能準時到賬,還能種種家裏的小菜,我覺得還是很滿意。”在花椒基地務工的劉先和說道,自己年紀大了,隻會幹點農活兒,在這兒做活兒離家近,既能照顧到家裏還能增收。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加大對花椒產業的管理,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進一步調動群眾積極性,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談及牽牛村花椒產業的未來,周家書信心滿滿。(全媒體記者 印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