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幹部上門了解譚時全生活狀況。 近年來,小渡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將精準貫穿於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因地製宜,因人施策,落地落實惠民政策,切實保障貧困戶生活,並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實現“輸血”+“造血”,幫助貧困戶拔“窮根”。 政策“輸血”保民生 “你這種情況可以申請提高低保的標準,回去我就起草一份申請書給你拿過來辦理相關手續。”小渡扶貧分管負責人黃曉波在了解黃天海生活現狀後,活用政策為他提高每月低保標準。 峽石社區3社65歲的黃天海,皮膚黝黑,滿臉皺紋,一個一米六不到的弱小身板,卻頂起了生活的巨大苦難。年輕時未成家的他領養了一個女兒,與女兒相依為命,但女兒被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肌炎,他又有嚴重慢性病,不堪重負的父女,隻能在家守著幾畝薄田,土籬笆築起的老房子在風雨中飄搖,日子過得很艱難。 小渡鎮政府摸清了他家的情況後,給他申請了低保、參保養老保險,並對他家進行了D級危房改造,再加上女兒婚後為家裏帶來了勞力,眼看日子就要越過越好,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女婿出車禍去世了,留下兩個兒子和家裏欠的一屁股債務。苦難的小家困難重重,小渡鎮政府得知情況後迅速為黃天海申請了救助金,一解燃眉之急,並為兩個小孩減免了全部學費。 “我家就在小渡鎮政府的旁邊,有時候中午吃飯午休的短暫時間扶貧幹部都要上門,詢問我的生活狀況,最近有沒有什麼困難。”黃天海告訴記者。 “辦法總比困難多,貧困戶的具體問題五花八門,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也大相徑庭,我們就因人施策,定製脫貧措施,幫貧困戶排憂解難。”該村扶貧駐村負責人介紹說,我們要登高望遠,將他們束手無策的為他們考慮到、規劃好,想辦法、用政策,在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產業“造血”鼓錢包 “去年種下去,今年春天第一波倒苗,這一排是最早移栽過來的,你看已經發出新芽了,到了夏天就會長出一大簇。”峽石社區1社的譚時全指著一排青蔥的嫩芽開心地說,“這個將會是我家第一筆大收入,是我給兒子攢的娶媳婦的錢。” 去年11月,譚時全拿到政府發放的1100株地黃精苗種,經過3-4年的種植周期,將為他帶來每年近萬元收入,這對於譚時全已經是一筆巨款了。“以前真的不知道錢從哪裏來,一天都發愁。”譚時全告訴記者,在他家對麵就有個中藥材種植基地,在種地黃精期間,還可以去基地打工,一個月能有一千多的收入,果實成熟後還包收包銷,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將成為過去。 “小渡鎮以精準扶貧為契機,依托地形資源優勢,將種植技術門檻低、市場前景較好的經濟苗木作為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免費供應優質地黃精、枳殼等苗種,鼓勵貧困戶栽種,使貧困戶的土地不撂荒、不閑置,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因地製宜,力爭通過產業發展促使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小渡鎮扶貧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僅2018年,小渡鎮向林業局爭取20萬資金用於貧困戶林業經濟發展,全鎮共對104戶貧困戶提供包括花椒、枳殼、檸檬、黃精等苗木11.7萬株,種植麵積達到146.8畝。通過培育、引進、合作等途徑,大力發展產業,規模流轉土地,目前已有155家業主,流轉土地近2萬畝。並初步形成以檸檬、盆栽蔬果、中藥材、蔬菜、經果林、漁業、生豬、蛋雞等為格局的農業特色農業。(全媒體記者 張藝凡)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