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們正在檸檬基地裏鋤草。 
鄭華偉(左)查看小龍蝦長勢。 
花椒長勢喜人。 
幢幢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檸檬叢林裏,一派安靜祥和的鄉村美麗畫卷。
來到初夏的塘壩鎮古家村,路網密集、水田交錯,果樹飄香、滿目蒼翠,一幢幢民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派生機盎然的鄉村美景躍然眼前。 “這幾年,我們村依托良好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鼓勵發展種養殖特色產業,一批農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生態環境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古家村黨支部書記伍永權稱。 水產養殖正紅火“傲嬌”龍蝦搶市場 古家村位於塘壩鎮以西,G319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水源充沛,村民曆來有搞水產養殖的傳統。 “2008年的時候正趕上金融危機,經濟不太景氣,我們索性就從廣東回到了潼南老家,搞起了水產養殖,開始了創業之路。”古家村養殖戶王依菊介紹,作為村裏比較早搞產業的那一撥人,當時對未來發展還是慎之又慎、充滿焦慮。 “按照以前老輩兒的說法,我們這裏喂養一些家常魚比較合適,一是臨近勝利河水源便利,二是家常魚適應性強易存活,而且市場接受度高。”王依菊介紹,當時從村民手裏流轉過來的田地,集中進行了整理修葺,塘堰挖得更深了,田坎硬化了,但遇到了2012年那場難以抵禦的洪水和後來始終無法滲透到大的市場,讓王依菊不得不下定決心轉型。 2015年開始,小龍蝦開始火遍全國。2017年,早有轉型意願的王依菊開始正式養殖小龍蝦,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這一次,和她並肩戰鬥的,還有村裏的五六家小龍蝦養殖戶,總麵積達到了400多畝。 臨近該村便民服務中心的養殖戶鄭華偉,從2015年開始養蝦,如今發展到90多畝蝦田。這幾天天氣逐漸上升,小龍蝦出產量也大幅上升。 “近段時間市場行情不太好,我們都采取了一些技術手段延遲上市時間,避免與稻田蝦為主打的湖北蝦正麵相遇,保證有一定的養殖利潤。”鄭華偉介紹,他們出產的蝦以重慶、四川市場為主,有時候也會銷往西南地區別的省市。 小龍蝦養殖成本低、技術要求不高,市場需求還在持續增大,王依菊、鄭華偉和其他養殖戶一樣,正躊躇滿誌,準備大幹一場。 據了解,2017年下半年,我區成立了小龍蝦產業協會,指導各養殖戶規範發展、科學發展。隨著餐飲市場的持續火爆,潼南小龍蝦養殖規模已發展到近3萬畝。 山地林木漸蔥鬱 花椒基地掛碩果 水田裏魚蝦湧動,山地裏瓜果飄香。古家村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有效利用全村耕地栽種檸檬的同時,將坡地也利用起來,廣泛種植花椒、早園筍,正日益成為村裏產業發展的新銳力量。 “這個村土地資源豐富,老百姓發展意願強烈,村‘兩委’班子幹事創業氛圍濃厚,對我搞檸檬種植非常有利。”潼南區涔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何建倫介紹,他於去年來古家村搞花椒種植,一共種了500多畝九葉青花椒樹,今年就已經開始了試掛果。 種植業看起來是傳統產業,但理念不一樣,發展效果和潛力也會不一樣。花椒也算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後期的采摘期,用工是個大問題。何建倫在發展之初,就采用了較為先進的種植模式,嚴格按照一畝地90株的栽種密度進行,按照去年每斤7元的均價,畝產收入能達到9000餘元。 栽種、施肥、養護、剪枝、采摘……每一個工序,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貧困戶張明鵬、張小紅、馮瓊、何英等人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花椒基地務工。每到用工高峰期,一個月能掙一千多元工錢,對於他們穩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卡貧困戶謝家友、鄭第強利用自家近2畝土地,與涔瑞農業進行合作,統一使用種苗、技術、肥料,借用企業銷售渠道進行銷售,收入穩定。 “咱們村現有81戶貧困戶,現有9戶未脫貧。”村主任龍曉菊介紹,在檸檬、花椒產業迅猛發展下,這9戶貧困戶已經通過加盟種植、基地務工、土地流轉等增收項目,可於今年實現穩定脫貧目標。 多措並舉抓經濟 鄉村振興謀幸福 近年來,由於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外出,農村空心化嚴重,集體經濟幾乎為零,這嚴重製約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影響較大。 如何突破這一發展短板,是擺在基層幹部麵前的現實難題。 對於2014年就來古家村發展的檸檬緣種植專業合作社,其負責人侯誌紅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經過這幾年的悉心管理,我的500畝檸檬已經全麵進入了盛產期。”侯誌紅介紹,在使用工人的時候,他會優先考慮貧困戶的利益。按照今年的情況,賴征國、陳東誌通過務工收入,在今年就能實現脫貧。 而對於後期落地的產業項目,如涔瑞農業的花椒種植,村裏就與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村裏負責部分管理工作,在土地流轉、勞動力供給、對上項目爭取等方麵給予優先支持,每畝收取10—15元管理費用,僅此一項,每年就可實現村集體收入6000元以上。 在今年初落地的一個檸檬種植項目中,村集體以20萬元資本金入股該項目,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的同時,每年村集體還可領取固定分紅1.4萬元。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村裏還深入實施村莊清潔美化行動,由村“兩委”牽頭,集中公益崗位人員、低保和特困人員及建卡貧困戶等政策受惠村民,與各村民小組長和誌願者一道,按村民小組依次進行集中清潔打掃、衛生知識宣傳、村民行為習慣引導等工作,收到初步效果。 “我們按照村裏的統一要求,將房前的柴草、勞動工具等物品進行了歸納整理,要麼用一間空屋子進行保管,要麼整齊堆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將隨意懸掛的衣物和其他有礙觀瞻的物品轉移了位置,整個生活環境一下子就亮堂起來了。”村民鄭崇軒家住兩條村道交叉處,來往路人較多。每次看到他家長勢茂盛的黃桷樹、肆意綻放的三角梅,大家都會停下匆忙的腳步,來院子裏歇歇腳、喝口水,誇讚鄭老漢手腳勤快,回去也會學習借鑒。 記者手記 科學謀劃聚焦聚力 以產業興旺推動鄉村振興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麵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必須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統籌謀劃,科學推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緊牽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著力加強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產業興旺來壯大農村經濟實力,為農村各項發展提供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實現產業振興,需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助於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供給體係質量,更好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態等方麵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既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提質增效,又要借勢大力培育鄉村旅遊、休閑觀光農業、文化體驗、養生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 實現產業振興,需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釋放積極性與主動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農村天地廣闊,發展潛力巨大。農業企業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推動力量,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廣大企業家要在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中發揮示範作用,形成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 實現產業振興,需要著力培育一批優秀“三農”幹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關鍵。要製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身農業農村發展,實現人才集聚。要大力氣搭建平台,把那些紮根基層、能力突出、群眾滿意、示範帶動作用強的農村幹部人才留下來,創造良好的上升空間。要強化政治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建立完善農村基層人才吸納機製,形成良好幹事創業生態,穩定農村基層人才隊伍。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緊緊牽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著力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合力促進城鄉人才攜手,以產業興旺推動鄉村振興,農業就會越來越強,農村就會越來越美,農民就會越來越富。(全媒體記者 陳靖)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