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海生(左)看著村民楊建宗存折上不斷上升的金額由衷地為他高興 
劉海生組織村民召開產業發展院壩會。 核心提示 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響亮的稱號,寶龍鎮龍灣村黨支部書記劉海生每天奔走在泥濘上、田埂間,為龍灣村的百姓操勞。精準扶貧、發展產業,他永遠把群眾擺在第一位。 村民無小事 有事必躬親 “好好好,老楊,我馬上就過來。” 劉海生今年40歲,個子不高但接電話時聲音高亢洪亮。 今年的潼南雖然已過六月,卻依然陰雨綿綿。劉海生接到電話後早早地來到村上的便民服務中心,他收拾好扶貧手冊,把手伸到屋簷外試了試屋外的雨,然後捂著頭徑直向村民楊建宗家裏走去。 “剛才楊建宗打電話說他家的雞又不吃食了,讓我去看看。”劉海生告訴記者這是他這周第三次去楊建宗家,“現在他家養了500多隻貴妃雞,還有幾畝魚塘,今年他家收入可能在7萬塊錢左右,日子是越過越有滋味,找我們村幹部的次數越來越多了。”說完劉海生笑了起來,麵對這幸福的煩惱,他卻十分的開心。 據劉海生回憶,楊建宗是他當上龍灣村黨支部書記後遇到的非常困難的低保戶之一,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隻會守著自己的幾塊農田埋頭苦幹,但是幾塊農田的收入,要養活父親和妻子兩個殘疾人,還有兩個讀書的娃,楊建宗也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我們走訪的時侯發現了他很想改變現狀,有發展產業的意願,但是沒得啟動資金。我們幫著他流轉了30畝田地還給他申請了5萬元的貸款。來修雞棚、買雞苗和養魚。”劉海生又好笑又好氣地說,“他說我以前是醫生,現在又是村支書,這些事我能幫上忙,所以每次有事都會第一個給我打電話。” 十多分鍾後,劉海生走到了楊建宗的雞棚旁。一臉愁容的楊建宗一把將劉海生拉到跟前說:“劉書記,眼看著經過幾個月悉心養殖,這500多隻貴妃雞不久就要出欄售賣,可就在這關鍵時候,雞卻不吃食了,可把我急壞了!” “我剛才谘詢了區裏的專家,你的雞沒啥問題,就是接連下的幾場雨,雞有點受涼了。”聽了劉海生的話楊建宗才緩了口氣。 “很多時候其實村民們也知道沒啥問題,但是就是想讓我們幫他們看一下,幫他們拿拿主意,這是大家對我們的信任,村民的事無小事嘛,我們多跑幾趟也沒啥關係。”正說著話呢,劉海生的手機又響了:“馬上就過來,張叔。” “隨便什麼時候,隻要村民一個電話,他跑得比哪個都快。”與劉海生相處六年的同事這樣評價他。 發展特色產業 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大家都知道寶龍柚是我們寶龍鎮遠近聞名的特產,我們也可以找準這個優勢,把我們龍灣村產業發展起來。”在產業發展的院壩會上,大家七嘴八舌的談論著將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不,我們要搞出自己的特色。我們種植水蜜桃和觀賞桃花怎麼樣?”劉海生的突發奇想沒有得到鄉親們的正麵回應,不少村民反而向他投出了質疑的眼神。 “沒經驗、沒技術,怎麼發展壯大?” “我們的土地現在流轉給集體了,以後萬一桃樹種不好……” “大家放心,前幾天我們出去考察了,我們龍灣村非常適合種植水蜜桃。而且有一個企業願意到我們這兒來發展,大家隻需要出地入股就可分紅,閑暇的時候還可以去打零工,工資天天結算。”麵對大家的疑慮,劉海生一一解答。 在隨後的舉手表決中,多數村民選擇了信任他。一個月後,龍灣村流轉的1000餘畝地就種上了桃樹。 “今年已經是第一年掛果了,大概有兩萬斤,因為品質好,不到十天桃子就銷售一空了。”劉海生喜滋滋地告訴記者,龍灣村的桃樹都是成片的,開花的時候十分漂亮,吸引了不少遊客過來賞花,給村裏增加了不少人氣,還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我們這裏離大馬路這麼遠,遊客們都找過來了,真沒想到,咱這裏還能有這麼多遊客來耍。”村民楊大娘笑得合不攏嘴。 “怎樣讓村民持續增收?一個項目可不行,今年我們又把稻田進行了改良,在種植稻穀的基礎上發展稻田養蝦養魚,現在已經有100多畝了,預計今年秋季就能看到效果。”劉海生對今年的兩個項目十分有信心。“我們的產業現在是發展起來了,全村77戶貧困戶都參與了進來,今年每家人都多了幾千塊錢的收入。以後兩個產業進入盛產期,收入起碼還要翻一番。”劉海生高興地說。 群眾利益永遠擺在第一位 “以前走個親戚滿身是泥,村裏就一條泥巴路,晴天褲腿全是灰,雨天腳上全是泥,出個門還要準備雙雨靴換著穿,十分不方便。”說起以前的馬路,村民劉偉現在還記憶猶新。“現在不一樣了喲,劉書記把我們家家戶戶的馬路、便道都修得差不多了,走哪裏都不髒鞋。” 近年來,龍灣村村兩委通過多方爭取,在全村新建道路15公裏、生產便道6公裏,群眾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顯著提高。 “你當個村支書,別人家的馬路家家通,自己家裏進進出出還是泥巴路,下雨天你光著腳能走出去,我不得行,我也是群眾,我也想天天走好點的路,我看要是哪天下雨我滑倒了,摔出個什麼毛病,你以後就在屋頭天天服侍我嘛。”因為劉海生把修路的指標都給了其他村民,父親劉思輝經常向他抱怨,同住一個院子的鄰居也常常拿馬路說事。 “現在批下來的指標就這麼多,哪有村支書去占百姓指標修自己的路的?老漢兒,你莫說了,等有指標了路是遲早要修的,你這樣吵起傳出去讓人鬧笑話。”劉海生總是這樣安慰父親。“我是村支書,也是退伍軍人,更是一名中共黨員。每天接觸的都是基層的普通群眾,我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影響黨員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你說我不把其他群眾的利益先考慮進去,先滿足自己的需要,那怎麼要得?” 正是因為劉海生的無私無畏和踏實肯幹,和他總將群眾放在第一位的辦事態度,2018年,龍灣村獲得了全鎮“先進基層組織”稱號,而劉海生本人也被推舉為第五屆市人大代表候選人。 “鄉親們口口相傳我這個村支書是個實幹家,我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劉海生說,鄉村振興還在路上,基層工作就不能停歇,他還要繼續努力為群眾做更多好事、實事。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