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困戶到天印村學習觀摩。 
走訪貧困戶。 
向貧困戶宣傳“兩不愁、三保障”。 
貧困戶以地入股發展產業。
“柏梓鎮寶蓋村建卡貧困戶75戶322人,占全村總人數的10.5%,尚未穩定脫貧的5戶19人,貧困戶中因病致貧28戶116人,占貧困總人數的36%,因學致貧23戶106人,占貧困總人數的33%,其中低保貧困戶3戶8人,殘疾貧困戶8戶8人。”……桌前這本密密麻麻,寫滿了每項脫貧計劃和攻堅任務的工作台賬,是潼南稅務局幹部陳又麟捧在手裏的“寶貝”。他說:“這裏麵記錄著我帶頭攻營拔寨、揚帆帶隊衝鋒的每個瞬間,等我退休後,要拿給我兒子看。” 自從陳又麟來到寶蓋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用真情贏得了群眾信任,用實幹獲得了群眾喝彩,用平凡的雙腳帶領寶蓋村村民走出了不平凡的脫貧致富之路。 出任第一書記 “鈴鈴鈴……、鈴鈴鈴……”塘壩稅務所副所長陳又麟正如往常一樣忙碌地處理納稅人減稅降費的業務、通知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局機關一通電話打破了這緊張又按部就班的平靜,說局領導請他去他辦公室談話。 懷著忐忑的心情,他放下手裏的活匆忙來到了機關大樓,談話的原因很簡單也很意味深長,局裏決定派他去擔任單位幫扶的寶蓋村第一書記。當時他確實有點蒙,一直在稅務係統做著業務工作,扶貧也隻是了解沒有深度接觸,連“兩不愁三保障”都隻是知道個大概。不過出於一直以來的習慣,他沒有拒絕也沒有畏懼,接受了組織交付的重托。 扶貧必須脫產,盡管減稅降費和所得稅彙算、土增稅清算還縈繞在他心頭,但他也必須暫時放下長期熟悉的業務工作,去一個陌生的領域裏幫扶一群從未謀麵的群眾脫貧致富。麵對未知和挑戰,首當其衝的是家裏人的質疑。老母親說:“你個城裏的街娃,平時菜市場都不去,豌豆尖和紅苕尖你分得清嗎,村裏脫貧你能幹嘛?還有這孩子上幼兒園誰去接送?” 老父親說:“你爺爺以前是生產隊長,你老頭子也是從農村考學出來的,農村那些事沒你想得那麼簡單,你個小年輕搞得定?”他拍著胸脯說:“組織對我很關心,後勤保障生活所需都一應俱全,沒啥好擔心的。我從小放假就在鄉下奶奶家生活,對農村生活不算陌生,隻要自己對村裏人、村裏事都捧著一顆真心去對待,那一切都可以做得來,沒啥好畏懼的。” 說服了家裏人,第二天陳又麟乘著朝陽就到了村裏,初涉鄉間,抬頭看著藍藍的天空,放眼望去村裏幹淨整潔的公路,點頭招呼著和善的村幹部、村民,感覺新農村挺不錯,心裏就覺得特別的美,特別的甜! 挨家挨戶走訪 第一書記怎麼做?扶貧怎麼扶?看來首先得了解村情民意。深入調查走訪那是必須的,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不到群眾中去,怎麼當好“村支書”。 於是陳又麟立即帶領工作隊開展工作,與前任第一書記座談取經,與村幹部開會了解基本情況,寶蓋村有多少人?多少戶貧困戶、脫貧多少還有多少尚未脫貧?產業如何發展?這些總體情況都必須了解。時不我待,他與工作隊上任當天就開展走訪。 從此,無論天晴下雨,他們在寶蓋村5平方公裏10個村民小組中一戶一戶走訪,真正做到遍訪脫困戶、貧困戶,隨訪在家的一般戶。 正所謂知易行難,走訪越是深入,心裏就越覺任務艱巨。他不斷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全村太大,就通過穀歌地圖標記好貧困戶位置;留守老人文化低不識字,他模仿農村的掛曆去廣告公司製作“兩不愁三保障”日曆海報,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效果還挺不錯。通過把工作隊員的照片、電話留上去“自找麻煩”。 隨後,他接到了很多群眾的來電:誰家的豬喂大了沒有銷路?誰家的孫女住院不知道怎麼報銷?貧困戶建房的補助怎麼來?養豬場汙染水源等等。電話在工作日、休息日,白天、黑夜一股腦打過來,想想這些問題要解決真的挺難挺苦,但他說這說明老百姓很快就認識了我們、信任了我們,心裏還是很安慰! 啃下幫扶硬骨頭 走訪越多,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但是扶貧進入攻堅決勝階段,剩下的這些本就是困中之困,難中之難,為了村民的期盼,硬骨頭總要一件一件啃。 貧困戶楊安仁孫女在重慶做手術沒有報銷,急忙聯係社保局了解情況,及時通知她帶好資料回鎮上一站式報銷,從此每次路過他家,老頭都要拉著他感謝幾句。 貧困戶曹建華家住在危房裏實在不安全,通過申報D級危房改造修好了新房,本以為他會滿意了,誰知他老婆一哭二鬧,就因為一家不能有兩個宅基地指標,於是放著新房不住,不肯拆舊房不搬家,住房安全沒有保障,他家還怎麼脫貧?村鎮幹部三番五次去也無可奈何,實在是個棘手的“釘子戶”,陳又麟帶領工作隊一周去了6次,麵對麵談心說政策,召集左鄰右舍開院壩會做思想工作,最後又根據實際情況聯係資金幫扶修建了新房豬欄廁所,終於曹建華家搬進了亮堂的新居,現在連曹建華那個老婆見到工作隊員也是笑眯眯的說黨的幹部好、政策好! 寶蓋村村口有個養豬場,天氣熱起來臭氣熏天,關鍵是還危及到該村5組180餘戶老百姓的吃水,附近的山坪塘裏的水也黑得發亮。老百姓舉報幾年也沒有完全解決,曾經還在路口攔下了工作隊的車要求幫助解決。他帶領工作隊員深入了解後深感事態嚴重。群眾利益不容損害,於是及時聯係了區生態環境保護局、農業農村委進村檢測,目前這個事已經進入了實質解決階段,老百姓三五成群的到村委會來感謝他和工作隊。 產業發展除了花椒、檸檬外沒有其他高附加值農作物、老百姓獲得感還不足,他主動聯係壹聖天農業的吳總進行羊肚菌種植試點,優先囊括貧困戶進行無風險入股試點,預計一畝投入7000元年產值能翻一番。扶貧總體參與度還不夠,他積極在稅務局發起扶貧一日捐活動,號召單位職工共同參與精準扶貧,共募集資金1.5萬餘元,還通過社會扶貧APP在網上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發起捐助需求,通過社會力量網絡募集資金近2萬元,在醫保報銷基礎上解決了7戶貧困戶的看病資金。還有很多如農戶貸款、五保戶看望等日常小事,村裏公路硬化、農網改造等,這些事在一件一件得到落實,獲得感也一次一次的充盈在他心頭,他說這就是扶貧路上最值得記憶的回甘! 從意氣風華的甜到麵對困難說不出的苦,最後到一件一件解決老百姓民生實事的甘,這就是這個第一書記陳又麟的人生體味,扶貧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他將一如既往在他的村裏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和全國很多第一書記一道,為2020年全麵脫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媒體記者 王鵬 通訊員唐浩)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