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橋鎮萬畝方寸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 “稻蝦共養”,蝦和稻相得益彰,讓農民的“米袋子”和“錢袋子”兩者兼豐。一到吃小龍蝦的季節,壽橋鎮家家戶戶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將一年的忙碌換成收獲,從稻田裏挖出了“金疙瘩”。“稻蝦共養”已經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一田雙收”村民樂 “今年我購買了一批蝦苗,我們社區裏的其他鄰居都在搞小龍蝦養殖,眼看著生意一天天越做越大,我也不能‘等靠要’了。”壽橋鎮碉樓社區三社建卡貧困戶黃明英是個勤快人,早些年家裏種了幾畝地養了些雞,日子過得也有滋有味。天有不測風雲,丈夫和女兒接二連三地病倒了,她三天兩頭往醫院跑,高昂的治療費和入不敷出的收入,讓這個小家瀕臨破碎。因照顧兩個病人,門口的菜地荒了,雞也沒人照料,黃明英就更加捉襟見肘。 村幹部摸清了她的情況,不僅常常上她家送去物資和關懷,更幫助她照顧家人打理農活,黃明英十分感動,但她堅毅的性格不允許她向苦難低頭,在村支書的建議下,她將家裏的4畝水稻田規整好,湊錢買了蝦苗開始養小龍蝦。 “村上為我免費安裝了蝦網,送來了技術,今年4月已經有人高價來收我的小龍蝦,為了讓蝦肉質更好、個頭更大賣個好價錢,我還參加了村裏組織的技術培訓,村幹部也常常到我家來指導養殖。”黃明英告訴記者,今年賣小龍蝦她已經賺了2萬塊了,通過“稻蝦共養”這種新模式,讓她既可以照顧家人又可以解決經濟困難,她對未來充滿信心。 為貧困戶帶來希望,扭轉積貧積弱的現狀,小龍蝦養殖的良好口碑已經成為一塊不用宣傳的金字招牌,最早“吃”小龍蝦的人,早已經成為了村裏受人羨慕的致富能手。壽橋鎮染房社區五社建卡貧困戶熊其雲就是其中一員。早年他為了供孩子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家裏一度陷入貧困,自養殖小龍蝦以來,他每年的收入坐著火箭增長,今年6月記者來到他家時,他已經賣了接近十萬元的小龍蝦,秋季還可以繼續銷售水稻,雙重的收入來源,不僅讓他不用為孩子的學費發愁,還成了村裏的致富名人。 “抱團取暖”產業強 5個月前,壽橋鎮花鋪村4組的200畝集中連片稻田裏機械轟鳴,村裏的萬畝方寸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水稻蝦養殖基地正式開工建設。在緊鑼密鼓的三個月施工後,大小不一的水稻田被整改成為標準的蝦池,記者再次來到基地現場時,水稻田裏已經嫩綠一片,第一批投放的蝦苗已長大,坐上了銷往全國的貨車。 從單打獨鬥、各自為業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壽橋鎮著手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村裏種養大戶牽頭,成立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四月初至五月中旬養殖,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上旬銷售龍蝦,六月至九月種水稻,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投種蝦,充分利用種稻的空閑期養蝦,並以稻穀的秸稈作為小龍蝦的飼料,探索生態養殖循環模式。除此之外,龍蝦養殖基地建設、維護、成蝦捕撈等工作將優先聘用貧困戶,實現長效幫扶。 壽橋的養蝦產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粗放模式,而是依靠科技的力量,也為小龍蝦未來的發展增添了一份底氣。“基地建成後,我們將采用溯源管理係統,與互聯網接軌,讓大數據為農業賦能。”壽橋鎮萬畝方寸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基地將安裝40個攝像頭,從蝦苗投放、養殖到上餐桌,全程記錄,讓客戶能夠買得放心,吃得放心。 據了解,2019年,壽橋鎮的“稻蝦共養”產業進入發展高峰期,以百畝鮮、眾福來等龍頭農業企業為引領,現有200畝以上規模養殖企業6家,3個專業合作社,50畝以上養殖大戶14戶,帶動農戶養蝦60餘戶,全鎮養蝦麵積達到5000餘畝,年產蝦900餘噸,產值近5000萬元。小龍蝦產業已經成為全鎮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全媒體記者 張藝凡)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