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幹部深入貧困群眾家中,了解疫情防控、鞏固脫貧成效等情況。 
貧困戶徐祖輝住上新房子。 
貧困戶周平發展養豬成致富能手。 
貧困戶子女徐豔在複習備戰高考。 
公路暢通,助推產業發展。 
發展生態養魚,助推脫貧攻堅。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麵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習近平 2019年,古溪鎮千佛村建卡貧困戶徐祖六家裏置辦齊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他說“:這樣的日子做夢也不敢想”。 2019年,千佛村變化喜人——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大戶帶動、自主創業……聚焦擺脫貧困,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讓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升騰起新的希望。 2019年,蓬勃興起的特色種養產業、鄉村垂釣、蔬果采摘,讓越來越多的群眾依托家門口的“鄉土資源”實現了增收致富…… 按照脫貧標準,千佛村68戶貧困戶戶貧困戶275275人人,在20192019年底前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年底前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昔日的貧困戶如今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過上美好幸福生活。 一幅幅美好的場景、一個個清晰的數字,預示著千佛村離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近了。 貧困群眾住新房 日子越過越有樣 “如今我能住上新房,真得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啥是幸福?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下再大的雨也不發愁了”。近日,記者在千佛村采訪時,住上新房的建卡貧困戶徐祖六心裏格外高興,由衷誇讚現在的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好。 說起徐祖六家,不由讓人心酸。徐祖六全家一共4口人,他和老伴都有病,常年都要吃藥;兒子癡呆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兒正在上學,花銷也很大,家庭經濟入不敷出,是村裏的貧困戶和低保戶。 因為貧窮,無錢修房。徐祖六一家一直寄住在二哥家裏。他二哥家房屋也不多,隻能騰出一間偏房給他住。就這樣,徐祖六一家擠住在這間偏房裏,一住就是幾十年。 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爛不堪“。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外麵不下了,屋裏還滴答,一到下雨就發愁,屋裏十漏八淌,大盆小盆全擺上,有時連做飯的鐵鍋都用上了”。提起下雨的場景,徐祖六老人是一把辛酸淚。 辛勞了大半輩子的徐祖六所寄住的房子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使房子成了夜夜愁的危舊房。自我區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鎮村幹部認真排查貧困,調查致貧原因,並對每一戶貧困戶製定了具體的幫扶政策,徐祖六一家就是眾多幫扶對象中的一戶。 “徐祖六家太貧窮了、情況太特殊了 ”。千佛村村主任徐江說,我們及時將情況上報鎮裏和有關部門,經過精準摸底、反複入戶了解和核查,徐祖六成功申請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指標。 新建房屋地基選好獲批後,村幹部找來建築施工隊,拉水泥、卸沙子、運磚塊……短短一個月,一座嶄新的磚瓦房拔地而起。建房資金不足,幫扶單位——區殘聯想辦法籌資補齊,使工程如期完工。 “爸爸,我們這下不用愁了,政府給我們把房子蓋好了,接下來還要鋪地麵、安裝電路、接通自來水、硬化院壩、安裝防護欄……共產黨真是給我們辦實事呢!精準扶貧政策就是我們的福音。”女兒徐豔的這句話把徐祖六心頭的烏雲和額頭的愁雲一掃而空,他的皺紋不再緊湊在一起,漸漸疏散開來,眼睛又恢複了光彩。 望著前來驗收工程的區、鎮幹部,徐祖六老人按奈不住心頭的喜悅,逢人就感歎說“,如果沒有恁麼好的扶貧政策,沒有那些幫扶幹部,我這輩子不知啥時候才能住上新房子。現在有了新房子,下大雨、刮大風,我們都不怕了”。 說到未來生活,徐祖六笑著說“:我們要把新房子收拾得幹幹淨淨,跟著政府走,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安居才能樂業,住房安全既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廣大群眾擺脫貧困、邁向小康的關鍵一步。 “自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村就把貧困戶危房改造作為改善民生、惠澤百姓、促進發展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徐江告訴記者,自2015年以來,該村先後進行C級危房改造9戶、D級危房改造16戶戶。 公路修到家門口 產業發展富鄉親 要致富,先修路,脫貧攻堅第一步。千佛村和區人民醫院扶貧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和群眾期盼,積極向鎮政府、區交通局、區對口幫扶單位申請、溝通、聯係,得到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廣泛發動群眾積極籌資投勞,掀起了農村公路建設熱潮。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惠及下,千佛村交通狀況得到大力改善。我們新建農村公路17公裏,泥結碎石路3.9公裏,生產便道1.2公裏,人行便道13公裏公裏。”。區人民醫院駐千佛村第一書記莫京明介紹說,目前,全村社社通公路,很多農戶通了人行便道,真真實實的是公路修到了家門口。 近日,記者走進千佛村,看見四通八達的公路在山間蜿蜒伸展,宛若一條條玉帶,農用車輛時而穿梭往來。公路兩旁,金燦燦的油菜花接連天際,亮麗的黃色拉開了春天的序幕。金色的海洋,醉人的花海,讓人流連忘返。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有力地改變了偏遠農村‘山裏山外兩重天’的局麵,群眾出行方便了。”村幹部感慨地說,據不完全統計,全村買小轎車的農戶就有30多戶多戶,,買摩托車、電動車、農用車、三輪運輸車的農戶就有100多戶。 “過去,我們這裏基礎設施薄弱,交通落後,不通公路,想養豬致富都不敢養。如今,公路通到了家門口,脫貧致富的機遇來了,我就積極發展養豬致富”。該村養豬大戶徐波告訴記者,公路沒通前,他家養的豬不好賣,價格還低,有道不完的苦衷。水泥公路建成後,他擴建養豬場,擴大養殖規模,去年出欄肥豬達3000多頭,不僅自己成了致富帶頭人,還帶動了村裏的貧困戶打工增加收入,公路暢通讓很多村民實現了致富夢想。 公路通,則百業興。徐江對這7個字深有體會。“交通改善了,我們村發展經果林等經濟作物的,養豬、養魚的種養殖戶如雨後春筍,快速發展。”他興奮地說,劉永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他發展肉牛養殖,年出欄20多頭,實現銷售收入30多萬元。 通過交通扶貧工程,打通了通往貧困村的“最後一公裏,”群眾出行更加快捷、舒適、安全,更成為農村和農民發展產業的“脫貧路“”致富路。” 扶貧小額信貸 “貸”來美好新生活 建養豬場,周平說建就建。這讓千佛村的村民紛紛瞪大了眼睛:一個貧困戶,怎麼出手如此“闊綽?” 錢是哪裏來的“?從銀行貸的5萬塊錢幫了大忙,而且沒有抵押,也沒有利息”。周平笑著說。 為周平解了“燃眉之急”的這項貸款,是重慶市專門為建卡貧困戶量身定做的一個金融產品,其特點為“530”,即5萬元以下、3年以內、無抵押無擔保、基準利率全額貼息。 “近年來,在金融扶貧過程中,扶貧幹部先後幫助6戶有資金需求的貧困戶共計貸款30萬元用於發展生產,這些貸款在扶貧中都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激發了貧困對象自我發展內生動力與活力,實現了扶貧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莫京明告訴記者,貧困戶受益於此,不再“望錢興歎。” 周平家4口人,他家因病、因學致貧。2017年,村綜合專幹莫萍成了周平一家的幫扶責任人。“根據周平家的地理位置和他的特長,我建議他們家發展養殖業,辦一個養豬場”。莫萍說。 “這事兒看起來靠譜”。周平眼睛一亮,但一想到建養豬場的高昂費用,他的神色又黯淡了下來。 “隻要你肯幹,我可以為你跑腿,幫你申請5萬元的貸款”。莫萍向他介紹了小額扶貧信貸,其無抵押、無擔保、財政全額貼息的優惠政策讓周平喜出望外。他很快便向銀行提出了申請,順利拿到了5萬元貸款。。 這筆錢,讓周平的養豬場得以順利建成。很快,他從榮昌區購進9頭長泰母豬。開始由於缺乏經驗,不久便死去1頭母豬,這讓他十分著急。他找到獸醫專家李榮良,向他請教母豬養殖經驗。 李榮良通過微信,向他傳授養殖技術及防病知識,母豬產後如何管理,什麼時候給仔豬打疫苗?專家的指點,讓周平學會了養豬。第二年,他飼養的8頭母豬先後產仔,當年出售仔豬100餘頭,實現銷售收入12萬元。 由於勤奮好學,周平現已成為養豬大戶、養殖能手。他飼養的母豬,每年可產2—3胎,每胎12—14頭,年出欄仔豬200多頭,銷售收入達20多萬元。周平通過小額信貸發展產業致富後,他又投資建起了一個養鴨場。去年,他飼養的300多隻生態鴨,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周平憑借著豐富的養殖技術經驗,帶領村民共同發展養豬、養鴨,共同致富“。在周平的養豬場打工,每天工錢100元元,中午還要管生活。跟著周平幹,我們也脫貧致了富 ”。貧困戶周世德、周吉清滿意地說。 “通過發放扶貧小額信貸,切實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難、利率高、發展投入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了金融服務在脫貧攻堅中的造血作用。”莫京明說。 醫療保障全覆蓋 人人看病不再難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醫療保障醫療保障是脫貧攻堅的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 近年來,千佛村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把醫療保障作為致貧、返貧重要防線。“我們強化醫保政策宣傳,確保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徐江介紹說。 因病致貧是扶貧路上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尤其對貧困群眾而言“,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幹,”話語間對病魔的無奈溢於言表。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這樣的無奈正在減少。 幾個月前,建卡貧困戶徐祖六因患腰椎間盤突出到區中醫院接受住院治療,病情好轉後,他和妻子張伯玉收拾行李準備出院回家。徐祖六來到建卡貧困戶“一站式”結算窗口,一刷卡,一張數字清晰、羅列詳細的就診費用結算單就生成了,總共總共5688元的醫療費用通過政策減免後元的醫療費用通過政策減免後,,徐祖六僅需繳納568.8元。這讓他感動得流淚,健康扶貧政策真惠民! “一度想要放棄治療,是國家出台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 ”。因患尿毒症的貧困戶王豔,每月都要到區人民醫院做兩次透析治療,每月診療費需要1000多元,除了按政策享受報銷外,個人幾乎花不了多少錢“。過去住一次院就會欠下不少錢,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了,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她說。 “大病報銷比例提至90%%,意味著看病負擔大幅減輕,讓貧困人口‘有病敢去治 大病治得起’真正變成了現實”。莫京明說。 “為了讓貧困戶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我們結合實際,采取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宣傳的方式開展宣傳,,提高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率”。莫萍說,我們結合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指導等多種工作形式,積極聯係區人民醫院、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村醫,走進貧困家庭、重病戶、大病困難家庭、長期臥床患者家中,一對一、麵對麵開展健康教育和上門服務,摸清貧困患者健康狀況和就醫情況,全麵提供政策谘詢和優質的醫療服務,確保醫療保障全覆蓋,人人看病不再難。 2015年以來,千佛村68戶貧困戶享受城鄉戶貧困戶享受城鄉居民醫保報銷的有275人、大病保險報銷的有46人、民政醫療救助的有46人人、疾病應急救助的有46人、扶貧濟困醫療基金的有275人、健康扶貧醫療基金的有275人、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的有275人,“七道保障線”為貧困群眾健康兜底。(全媒體記者 楊紅豔 李雲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