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蔣坐 鄧越月)7月30日,區委書記文天平深入五桂鎮、臥佛鎮、新勝鎮、太安鎮調研指導災後重建工作。他強調,2013年“6·30”特大洪災中,五桂、臥佛、新勝等鎮未受多大影響,這次因短時間強降特大暴雨導致受災嚴重,形成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全力以赴做好災後恢複重建各項工作,及時開展清淤消殺,抓緊修複基礎設施,積極組織產業補救和群眾自救,安全有序恢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區領導何禮兵、張立平參加。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7月28日五桂鎮遭受暴雨侵襲,3.5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複興河水位半小時內暴漲,來勢洶洶的洪水迅速漫灌整個場鎮,道路、橋梁、房屋等嚴重受損,沿河兩岸農作物等大麵積受災,部分居民房屋牆麵倒塌地基塌陷、街邊店鋪洪水浸泡、學校操場淤泥堆積、沿河兩岸柳樹被連根衝起…… 
文天平實地察看房屋、道路、橋梁等受損情況,詢問暴雨期間河水漲勢、群眾避險轉移詳情,了解洪水消退後各項恢複工作進展,強調要抓緊開展淹沒區域清淤和環境消殺,做好受淹房屋質量安全鑒定,加強水電氣訊等設施設備檢修,加快修繕恢複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在搶險救援和災後重建中黨員幹部都要衝鋒在前,帶領群眾一起加快生產自救和災後重建。 
位於複興河下遊的臥佛鎮同時遭受暴雨侵襲,汛情達到有記錄以來極值,16個村社13000餘名群眾不同程度受災,受洪水蔓延、倒灌和山洪改道影響,3/4以上場鎮麵積被淹,最深處約5米。 
來到臥佛鎮,文天平沿街察看災情,與受災商戶、居民群眾交談。一名白發蒼蒼的老人介紹洪水突襲時的緊張經曆,“我今年都99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大的洪水”。“這次災情損失有多大?”“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文天平關切詢問受災群眾目前生產生活保障情況,要求鎮黨委政府要確保群眾特別是獨居、行動不便老年人等生活保障,進一步發動和鼓勵大家提振信心,攜手克服困難,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共同做好恢複重建工作,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這次特大洪災中,新勝鎮1小時降雨量超過130毫米,累計降雨量近350毫米,塘壩河水位最高上漲至10米,強降雨導致山體滑坡、洪澇和崖麵崩塌等地質災害,特別是鐵線社區、石橋村、鍾峰村因地勢低窪,受災尤為嚴重。“雨太大了,不到一個小時,整個新勝就成了一座孤島。”鐵線社區黨支部書記唐江平回憶著當天的情景。 
在新勝鎮鍾峰村、鐵線社區,基層幹部、居民群眾、誌願者等正進行路麵清淤、垃圾清理、環境消殺等工作,文天平認真察看橋梁受損情況,與大家親切交流,感謝基層幹部群眾和誌願者在抗洪搶險中挺身而出和災後重建的辛勤付出。他說,災後恢複重建是當前最緊要的工作,鎮裏要組織好“紅岩先鋒”黨員突擊隊、“馬掌鐵誌願服務隊”等各方力量,也希望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強大合力,加快推進重建步伐,盡快恢複美好家園。 
太安鎮經曆過2013年“6·30”特大洪災,有一定的抗洪救災經驗,麵對這次潼南“7·28”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在區指揮部果斷決策啟動防洪一級應急響應後迅速按預案行動,取得了積極效果。但由於瓊江水位漲幅太大、高水位持續時間長,且太安段地勢平坦,沿江兩岸糧食、經濟作物等損失嚴重。 
文天平來到太安大橋、農貿市場、罐壩村等地,詳細了解太安鎮防汛應急響應、人員轉移安置、災後恢複重建等,實地察看受洪水淹沒區域生產生活恢複、農作物受損等情況。他強調,在災後恢複重建過程中,要及時開展產業救災和群眾自救,組建專班開展技術指導,做好整地排水、田間管理,及時補栽補種,加緊開展保險查勘理賠,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 文天平強調,潼南“7·28”百年不遇特大洪災,既有瓊江流域部分鎮街水位超過2013年“6·30”特大洪災洪水位的嚴峻挑戰,又有五桂、臥佛、新勝等鎮街短時特大暴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的嚴峻挑戰,呈現出瞬時強度大、危險指數高、受災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撤離人員多、災害損失大等特點,共計造成6萬餘人不同程度受災。這次特大洪災百年不遇,是一場對潼南應急能力和體係的重大考驗,也是對潼南黨員和幹部隊伍意誌能力水平的重大考驗和磨煉。在“7.28”淩晨特大暴雨中我們用3.5小時有序安全轉移了2.23萬名群眾,這充分說明潼南的黨員、幹部能打硬仗敢打大仗,也充分說明潼南的群眾講大局、顧全局、團結齊心。當前,一方麵要全力以赴加快災後重建,盡快恢複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另一方麵,要深入、具體、精準總結梳理,補強薄弱環節、盡快優化完善防汛救災應急體係,要提升自我保障能力、規範設立集中安置點、精準繪製風險點位圖、科學規劃撤離路線,增配應急救援設施設備,提前準備好各類應急物資。要完善應急預案,特別是南部山區鎮要圍繞“半小時決策、啟動、轉移”,堅持問題導向,優化工作流程,加強應急演練,提升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優化“到戶到人”叫應機製,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摸清人員底數、結構,通過“潼心共治”網格服務群、村大喇叭、電話點對點、樓棟長敲鑼、鎮村幹部入戶等多種方式及時精準傳遞預警信息,針對老年人及行動不便等重點群體,要創新探索“鄰裏登門相助”機製,明確“1對1”“多幫1”,確保重大突發情況時點對點叫響叫應,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要在與群眾眾誌成城共同應對百年不遇特大洪災的重大考驗中,強筋骨、煉意誌、漲本領、共成長!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