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男,1990年2月生,中共黨員,潼南區臥佛鎮臥佛社區黨委副書記。提起王毅,群眾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性格直爽、做事幹練。紮根基層6年,他傾聽群眾聲音,用滿腔熱忱解決“急難愁盼”,始終把群眾當作自家人。正是多年來的堅守和暖心奉獻,讓他成為了群眾最信賴的貼心人。 
王毅疏通社區下水道 舍小家為大家 洪水來臨他逆向而行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去年7月27日至28日,潼南遭受暴雨侵襲,19個鎮街35個雨量站普降暴雨到大暴雨,瞬時強度突破曆史極值。王毅所在的臥佛社區顏方市場由於地勢低窪,被確定為洪澇災害的高風險地帶。 7月27日晚上11點多,正在家中的王毅接到鎮上打來的電話,要求他立即投入到幫助群眾轉移的工作中去。“11點多了還要出去呀,外麵雨大得連路都看不清楚了,好危險喲。”99歲的王毅外婆賀奶奶說。“對不起奶奶,社區的居民需要我,我必須馬上去,你們就待在三樓,放心,我一定會保證自己的安全。”說完後王毅就立即奔赴了一線。 “這些不值錢,別弄了,安置點都有,快走吧。”洪水即將來臨,群眾轉移迫在眉睫。27日晚上11點多,在獨居老人家中,王毅脫下自己的雨衣,往老人身上一裹,背起老人就往外麵跑。跟他一起的幹部也提著老人舍不得的“家當”緊隨其後。 由於他們的快速反應、迅速行動,半個多小時,他們所負責的區域一共200餘戶居民被成功轉移。隨後,王毅和鎮村幹部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其他區域的勘查工作,確保沒有遺漏家中的人員。 第二天中午11點多,王毅回家給家人報平安,沒想到,家中的現狀讓他震驚不已,王毅的父母在當地開了一家飯館,飯館裏原有的400多張凳子和40張桌子被洪水衝走一共隻留下不到8張,一樓的幾台空調及冰櫃全部泡爛,上半年才新裝修的廚房及大廳全部也被泡得麵目全非,損失百餘萬元。“我是社區幹部,情況緊急,居民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你們一定要理解我的工作。”王毅非常內疚,想多安慰一下家人,這時社區電話打來了,告知他場鎮清淤需要人手,來不及多想,王毅留下了紅著眼眶的母親和一片狼藉的家,與村幹部一起投入到了清淤工作中。 據統計,在此次洪災中,臥佛鎮16個村社13000餘名群眾不同程度受災,受洪水蔓延、倒灌和山洪改道的影響,3/4以上場鎮麵積被淹,最深處約5米。正是有了像王毅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鎮村幹部,搶險救災、重建恢複等工作才能夠有序進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王毅在社區辦公 調解矛盾糾紛 維護好一方文明和諧 “王書記,你快過去看看,樓上樓下吵得不可開交了。”前段時間的某天下午,一位居民跑到臥佛社區對王毅說。 隨後,王毅一邊向居民了解情況,一邊往事發點跑去。 原來,居民黃某家中主臥的廁所傍晚因為堵塞導致下水道反水,睡了一夜的黃某醒來才發現,主臥已經被水泡了一整夜。由於浸泡時間過長,地板上的水已經滲到了樓下,導致樓下住戶王某的主臥樓頂被浸濕,滴下的水還將床鋪打濕。 氣憤的王某找到黃某,指責黃某的同時要求其賠償,因為賠償的問題兩個人沒有商量出結果便開始吵了起來。 “都是一個社區的人,還是鄰裏領居,什麼事都有解決辦法,有什麼好吵的。”王毅和社區幹部將兩人分開,嚴肅地對兩人說,家中漏水肯定是主責,賠償問題我們坐下來再慢慢談,該賠多少就賠多少。 幾人坐在一起商量,最終決定由家中漏水的黃某為王某修護樓頂,打濕的被子和鋪蓋由黃某洗幹淨後再交由王某,這件事得到妥善解決,兩人的矛盾就此化解。 去年,社區李某家門外放置了公共垃圾箱,夏天蚊蟲多有異味。李某跑到鎮政府上大吵大鬧,要求撤掉垃圾箱。得知此事後,王毅立即跑到鎮政府將李某帶回社區,告知垃圾箱的放置點是為了方便居民而規劃設置的,提出社區每天請環衛工人對垃圾箱進行清理消毒等措施,最終得到李某理解。 王毅所在社區有1100多戶共2900餘名居民,居民數量大,矛盾糾紛自然也不少。工作6年來,王毅已累計為社區居民成功調解矛盾糾紛200餘起,包括因夜間擾民、物業管理、贍養糾紛、環境汙染等問題導致的各類矛盾糾紛。 “基層矛盾糾紛覆蓋麵廣、問題瑣碎複雜、訴求難統一,有的矛盾要處理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當好中間人,找到突破點,把矛盾吸附在社區、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區的文明和諧。”王毅說。 
王毅看望社區留守老人 作群眾貼心人誌願服務聚小巷大愛 “我從小生活在社區,社區的叔叔阿姨看著我長大,我現在是社區幹部,更要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把他們的事當作自家的事。”王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今年94歲的沈文青是臥佛社區的獨居老人,雖然老人現在還能勉強照顧自己,但因為腿腳不便不能下樓,又長期一個人生活,讓王毅很不放心,於是,王毅經常去沈奶奶家與她談心,幫她買菜、幹家務事,盡可能讓她不感到孤單。在一次談心過程中,王毅得知沈奶奶年輕時領養了一個兒子名叫李某,現住在潼南太安鎮。王毅立即聯係到了李某告知了沈奶奶的情況,李某得知後表示願意接沈奶奶去太安與他一起居住。 看到希望的王毅高興地將此事告知了沈奶奶,沒想到沈奶奶由於各種原因拒絕了。在了解到沈奶奶每月有1000多元的低保後,王毅找到李某商量,讓李某和沈奶奶分擔費用請來了保姆對沈奶奶進行看護,同時囑咐沈奶奶同樓棟的兩名誌願者經常關注她的生活情況。 照顧沈奶奶這件事讓王毅舉一反三,他通過摸排整理了社區孤寡留守老人分布樓棟清單,每棟樓都安排了相應誌願者進行看護,如果誰家有個風吹草動,分布在各個樓棟的“眼睛”就會及時發現,並在第一時間給遇到急難險意外的老人提供救助。 社區78歲的趙成玉是一位孤寡老人,患有帕金森綜合症,樓棟誌願者每天都會對她進行看望,了解她的生活情況和所需。去年的一天,誌願者進門後發現老人精神萎靡,當詢問老人身體是否不適時,老人說感覺頭疼發熱,於是,誌願者立即請來社區衛生室醫生幫老人看病拿藥,通過及時治療,老人並無大礙。同時,王毅和誌願者還會不定時購買生活用品為她送去,盡可能緩解她的困難。 無論是節假日還是日常,王毅都組織誌願者定期上門看望老人們,陪老人們聊天、幫老人們幹活。王毅的做法,群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申請加入到誌願服務行列,誌願隊伍逐漸壯大。如今,除照顧老人外,無論是社區誌願者巡邏還是社區環境、樓道整治等,都能看到誌願者們的身影,做到了服務一方,帶動一方。(全媒體記者 吳鑫袁) 【責任編輯 鄭強】
|